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朝闻道,夕死可矣."出自哪里?

"朝闻道,夕死可矣."出自哪里?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问题补充说明:OK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360问答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这句话中“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布军践环留例尔识应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这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的内涵。这一内涵从孔子的一生《论语》一书的思想精髓中可以得到印证。

扩展资料:

“朝闻道,夕死可矣”赏析

孔子一生栖栖遑遑,周游列国,席不暇暖,为的就是推行他的“仁政”。然而孔子的政治主张得不到统治者的采纳,不得已,转而讲学居掌授徒,希望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通过他们去宣扬他的思想学说,去实现环他的政治理想。

孔子就是这色极正社样用自己的一生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实践他的道德理想,孜孜不倦,死而后已。“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反映了孔子一生对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执著追求。孔子为“道”而生,为“道”而死。

另一方面,“取范杆仁”作为儒家最高失岩象哥的政治理想,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所以孔子从来不轻易以“仁”许人。跟孔子同时代的人没有被称为“液距轻安了触仁”的。在孔子看来能够达到“仁”的都是古之圣贤:泰伯、文王、微子、箕子输朝、比干、管仲。

这些人的行为都关乎天下国家大计,关乎人民的生活疾苦。他评价一个人是否“仁”是重在其政治功绩的。但是,“仁”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是有高低之分的。我们可以自觉地加强自身修养,以“仁”的诸方面的美质要求自己,一步步的向着最高境界靠拢。

人的道德修养就是一个由低到高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止境。一个人只有勇敢地挑起“仁”这一重担,不断克制自更排想半争握英己的欲望,严格要求自己、反省自己,同时还要自觉地按照国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行为习惯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不能超越礼仪去行事,这样才能再验图第草项完不断地提高道德修养。坚忍不拔的走完这一艰难的过程,就一定能够达到“仁”的最高境界。这一艰难的过程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生,对于一聚位果木眼玉个国家一个民族则是世世代代。“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社会”可以说是孔子道德理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继续。

这个过程云最不会终止,只有不断该欢切而取套劳未此响构的提高,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其次,“朝仍闻道,夕死可矣”强调牺牲精神。一个人有志于“仁”,他就会伟独守序测距终身实践,毫无怨恨,毫失故植难成洲富部顺孔无遗憾。为了追求“仁”的最高境界,甚至于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把“仁”看作最高的道德修养,且高置于生死之上。后来孟子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思想:“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孟子·告子上》)“义”是“合理足序的事、应该做的事”。

“舍生取义”就是为了正义事业,为了他人利益、全民利益、国家社会的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仁”是人的内在本质,“义”是人的外在的行为,二者是统一的。知道了仁义的道理,就要终身实践它,甚至于为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辞,无怨无悔。

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孟子的“舍生而取义”正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的最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