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先予之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36章,原意是要取得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后引伸为: 要想得到,必须首先给予或放弃;要收获,必须先付出。
这句话深刻示了收获的哲理。人的任何成功,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的。付出和努力是成功的前提。
这句话也发展成为战争和谋事的计策。先佯败、撤退、给予,示弱于敌,使其放弃警惕,制造机会,而后一举败敌。
这句话富含人生哲理和智慧,弄懂了,对人生和做事具有巨大的好处。
你想收获,必先付出。没有播种,一定没有收获!欲钓获鱼,必投饵料!不付出努力,天上不会掉钞票!不付出真心,难获真情!不付出真情,难收真爱!
任何物质和精神需求,必先付出,方可获得。有舍才有得。不劳而获,除非走歪门邪道!
《老子》三十六章:原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败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又显明,柔弱战胜刚强。鱼的存在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释义:要想夺取它,必先给予它。意思是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松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一、老子的这一句话,细细分析,挺矛盾的。先给予,后夺取,岂不是多费周折,若是养虎为患呢?岂又不是白白付出?其实,老子是用辩证法观点来警醒后人,无论想要什么,都没有免费的午餐,想要吃饭,必须耕地下种子,有种子还不行,得除草、施肥,流了一大把汗,才能收到黄澄澄的谷子。
当代的农民正是这样做的,但是却越来越不如意了。知道为什么吗?都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造出了化学肥科。一开始,农民从怀疑到接受,确实粮食翻了一倍多。农民尝到了甜头,也舍得投入,年年亩施肥量逐渐加大,再加之防虫也用化学制剂,导致田地土壤板结,水田里再也不见青蛙、泥鳅了。现在亩产量可说不增加还略有下降。所以,先给予要有度,要想得到多可以,但不能无止境索取,见好就收。
二、老子的这一句话,有人说是针对战争的策略而言,好好揣摩一下,觉得挺有道理的。先说予,就是麻痹敌方,让它有酒喝、有肉吃,整天昏昏然,不事操练……久而久之,军心溃散,沉醉于娱乐之中。这种情况下,你要夺取它,岂不是得来全不费工夫。看似简单的事,做起来得早作计划准备,付出的越大,得到了自然多。这是一个阴谋,不能明,只能暗做。
三、老子的这一句话,对谁最管用,也最实惠,当然是生意人的商业行为最得益了。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曾说过:〃放长线钩大鱼,要想取之,必先予之。〃对的,经商者捂着口袋紧紧的不外散,就像钩鱼不上饵,岂能得利。
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有新开业的门店,要么免费试用,要么公开打折等,尤其是节假日,新老店铺都大搞促销,赠送优惠券系列让利活动。这就是用先〃给予〃的方式招揽顾客,拉动消费升级,从而获得收入,增加品牌和知名度。
企业家管理企业也如出一辙,借签〃先给予〃策略,减少员工劳动强度,适时增加工资额度,让工员安心工作,从而提高产品质量,达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想得到,先付出,是矛盾的统一体。暂让一步,为后进取,付出多了,得到也多,不想付出,什么都得不到。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是一种关系上的转化,因果上的循环,利害上的依存。
一些反客为主的案例,就是有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成分。
理解深透,不失为人生可用之法,比如:可用于售销与以及人的交际。
首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都有为自己,放在首位的当然是自身的利益,这样的想法,可能在实际操作上,会出现自私和狭隘。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是关注点前移的表现,通常情况下,有了这样的理念,可操作空间大很多。比如,销售人员要舍得给小优惠才会留住优质顾客。又如:人要“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人的境况,都是利害相依,所谓祸兮福所倚,要消除祸患,这必须先进行利益上的舍弃,放弃一些现利与甜头,避免因诱惑而坠落。
种因得果,人的结果意识中,是因为自身的看不透,而受累,要学会把方案取适中和适合,太好太坏都可能出现过犹不及或欲速则不达的情况。
给予、放弃是一种策略,低调、内敛是一种智慧。
一时的退却不是软弱的表现,最终的胜利才是强者的宣言。当处于弱势时,采取正面强攻必定失败,应该怎么办?拼个鱼死网破,还是甘心俯首称臣?都不是,而是运用智谋,取得最终的胜利。这个智谋就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想要取得什么,必先给予一些。用小恩小惠来谋求更大的胜利,更多的利益。在战争方面,诱敌深入时,多采用此种策略,能达到以弱胜强的效果。给敌方一些小的甜头,故意让他们取得一些小的胜利,麻痹敌人的思想,轻敌则必败。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辅佐力量薄弱的刘备,很多战役都是力量悬殊,如正面出击必遭失败,因此都是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让敌人摸不着头脑,就像鱼不离开深渊,国家重要的武器不要展示给他人。
对于个人也是这样,想要得到什么,必须要勇于舍去什么。正确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不要总是想着获得,计较于眼前的利益,斤斤计较,在利益面前丝毫不让步。要明白有舍才有得,要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精神。给予他人的越多,获得的回报越多,不要局限于物质利益,还要看到精神方面的收获。古人讲“吃亏是福”,是有一定的道理。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也提醒我们要处处小心,时时警惕,不要被诱惑。首先不要被他人的小恩小惠所迷惑,面对不正当的利益,要敢于拒绝,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小心不要被人利用。上天想要谁灭亡,必先让其膨胀。顺境之时,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自视清高,要保持头脑冷静,要懂得居安思危,特别是小心身边的人。锦上添花之人甚多,雪中送炭之人极少。当你名位显达时,围绕在你身边的,极力讨好逢迎之人,必有所图。给你的恭维,你必须让他获得利益,否则恭维之后必将有更大的阴谋,更多的陷害。
《战国策.魏策一》:“知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曰:‘……君与之地,知伯必骄。骄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氏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人,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将欲,打算;与,给予。“将欲取之,必如与之”后作“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用以作“要想取得对方的东西,必须暂时先给对方一些东西”的典故。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这是古往今来人们办事的经验之谈。要从他人那里获取利益,必须先给予对方以一定的利益。伽利略在这方面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
这句话可能是老子《道德经》里边儿有这句话,我的解释不一定对,我觉得人要干什么,要什么,想什么?想欲取之,首先有计划和目标,才能从中得到取之,必须给对方的一定好处,和自己付出的一些东西。实际就是人的一种智慧,想得到必须付出。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呀!播种才能有收获。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这是一种策略
欲擒故纵,这一招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想要擒获一个人的时候,先去放开一个人。欲擒故纵是城府极深的一个招数,对于很多场合都非常实用。
它能在表面上先迷惑一个人,造成其松懈的一种状态,然后以乘其不备支持去攻击一个人,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在《鬼谷子》中就说: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这句话意思就说,想听听对方的言论,自己先保持沉默,想让对方敞开心扉,吐露实情,反而需要先沉默收敛。如果想要居高,反而处于下方,想要从对方中获取,反而需要先给予。
这就是一种欲擒故纵,想要对方吐露心声的时候,自己先要去给予,这能给对方营造一种信任的更加。
所以说由此推断的话,如果想让对方敞开胸怀的跟你吐露自己的心声,可以用形象的模拟和比喻的方式去诱导这个人。让这个人产生对你特别信任的感觉,以及他能够在内心中接纳你。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这就是欲擒故纵最美好的一招。
《道德经》中同样也说出了这样一种道理: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
那句话意思就是说想要收获他,先扩张,想要削弱它,先增强他。想废除他,先推举他,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这是一种智慧,很多人很难发现出来其中的端倪。因为《道德经》中所提倡的除了欲擒故纵这一个智慧之外,更多的是认为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个极限,当一个事情到达一定极限的时候一定会往相反的方向去发展。
这就是我们从通俗的一个角度去理解的,想要消灭一个人,先让一个人膨胀。当它过度膨胀的时候,必然会走向灭亡,所以说道德经中所阐述的智慧,就是想要毁灭一个东西的时候,先让一个东西去丰满。从另一个角度也提倡了,宁可居于柔弱的一面,也不要让自己太过于盈满。
这是一种策略,如果我们想毁灭一个人或一件事情的时候,就用这一种方法。竟然存在着这样一个规律,那么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应该懂得其中的道理,防止自己受伤害。
比如说我们在生活中,就要防止自我膨胀,以免给自己带来灾祸。因为所有的事情太过于膨胀和盈满之后,往往会面临着走向下坡路的阶段。
万事万物都有这样一个道理,无论你的生活中经历了什么,特别是突如其来的福报,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警惕。因为在这样的事物的另一面,往往就藏着一种灾祸在其中。防止自我盈满给自己带来的灾祸,用一种淳朴柔弱的状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这是古往今来人们办事的经验之谈。要从他人那里获取利益,必须先给予对方以一定的利益。伽利略在这方面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
16世纪初,有很多科学家都面临着困难的处境,意大利天文学家及数学家伽利略也面临同样的困难。有时候,他把自己的发现和发明当做礼物送给当时最重要的赞助者,从他们那里得到资助从事研究。然而。不管发现多么伟大,这些赞助人通常都是送他礼物,而不是赠与现金,因此他常常没有安定的生活。
1610年,他发现了木星周围的巨星。这一次他把这个发现呈献给麦迪西家族。他在寇西默二世登基的同时宣布,从望远镜中看见一颗明亮的星星(木星)出现在夜空上。他表示,卫星有4颗,代表了寇四默二世与其三个兄弟;而卫星环绕木星运动,就如同这4名儿子围绕着王朝的创建者寇西默一世一样。将这项发现呈献给麦迪西家族之后,伽利略委托他人制作一枚图案——天神丘比特坐在云端之上,四颗星星围绕着他。徽章献给寇西默二世,象征他和天上所有星星的关系。
1610年,寇西默二世任命伽利略为其宫廷哲学家和数学家,并给予全薪。对一名科学家而言,这是人生中最辉煌的岁月,伽利略四处乞求赞助的日子终于结束了。
伽利略仅靠一个简单的举动就摆脱了以前四处求乞的日子。理由很简单:贵族们实际上并不关心科学和真理,他们在意的是名声与荣耀。人们都希望自己看起来比其他人更为显赫出众,伽利略就将他们的名字连结上宇宙的力量来满足他们的虚荣。能和宇宙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荣耀有谁不想得到呢?
伽利略的策略让这些贵族们觉得自己不只是在做提供财源这样简单的工作,而是让他们觉得自己富有创造力并权倾一世.甚至比以前创造的伟业更崇高。
因此可见,你不能让他人感到不安,尤其是位居己上的人,在必要的时候给予他们荣耀会给自己带来许多便利。伽利略不但没有以自己的发现挑战寇西默二世的权威,或者让他们在某一方面感觉自己有不足之处,反而把他们比拟为行星,使其整个家族在意大利的王室之间璀璨夺目。他没有抢资助者的风头,把荣耀的桂冠戴在别人头上。
也许有人会认为伽利略过于逢迎这些贵族,而失去了作为一名科学家应具有的品质。但是,科学家也不能逃避生活的反复无常,他们也需要有足够的经济支撑。如果仅仅用一个小策略就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又何乐而不为呢?
在生活中,只有努力学会为别人效力,做那些不惜花时间、精力和诚心诚意为别人设想的事情,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朋友。这句话表明了人际交往的一个原则:如果你希望交到期望的人,那么就要做到既能了解对方的观点,又能在了解之后帮助他满足需求。简单地说就是要与人为善。
与人为善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策略。但对“善”的评价不该源自发起者,而应当是接受者。所以,如何真正地为别人提供“善”举,还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才有可能为别人提供别人真正所需的东西;有了惠人的能力,才有得到利己的可能。
那么,在社会生活中,究竟什么才是别人所需要的呢?
相信你也能够回答这个问题:诚实、自信、责任心、做事果断、有才干、有能力、有技术、能说会道……这些答案的得出都是站在你自己的立场上。即使你真的具有这些素质,也未必就能顺利拓展人际关系。
对于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是:别人需要的素质就是你能够想对方所想,然后结合自己的能力为他提供帮助。
琼斯是一位房地产推销员,她的工作十分出色,引人注目。很多顾客在接受了她推销的房子之后,仍然与她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而她也非常愿意帮助顾客解决各种问题。
简而言之,琼斯是以想顾客所想的优质服务征服了对方。即使买房以后,顾客仍能感受到她贴心服务的魅力。她会经常打电话给顾客问寒问暖,偶尔还会接受顾客的要求去做客。然而在顾客的家里,琼斯不是纯粹的礼仪性拜访,而是仔细询问和察看房子的使用状况。虽然不懂房子的供水系统,但她能够注意了解供水是否正常。如果出现了水流不稳定,她会主动帮助顾客到物业部门去解决这个问题。
琼斯做工作仔细,她知道当地某学校某年级学生教师的比例,甚至叫得出老师的名字。她能说出郊区火车月票的价格——精确到美分。她还能告诉顾客快车上只有20分钟开空调的时间等。每当新住户搬进新居前,她会准备一份礼物,并在到来的第一天与他们共享一顿美餐。她知道刚搬家做饭还不方便,第一天晚上她会邀请他们到自己家共进晚餐。她还安排新来者加入当地的俱乐部。她了解住户的宗教信仰,与当地教堂联系:“这里有新教友,见见面怎么样?”这些听起来不可思议,但琼斯做到了这些,她从各方面尽力帮助新住户迅速融入社区生活。
作为一名推销员,虽不能帮助顾客修马桶,也不懂该如何做好装修,但是她仍然能够凭借自己的细心和热情来赢得顾客的青睐。有一次,她售房给一位顾客,那位先生十分满意,还向她推荐了十位潜在顾客,其中一位顾客又向她推荐了几个人。琼斯的业绩就是这么来的,而且她还很享受与这些顾客朋友的友谊。
也许有人会怀疑,这样的方式自己需要付出很多,是不是值得呢?其实,“人心都是肉长的”,你所做的一切,别人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回报是迟早的事。而且,只要你真正把握住了对方的想法,有时候你只需在对方最着紧的地方轻轻添上画龙点睛的一笔,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倘若总是斤斤计较于自己是否吃亏,而不愿意花力气和精力来为别人着想,是永远也无法赢得别人的信任的。
给予别人方便或同情关爱的同时,我们自己也获得了对方所给予的方便、同情和关爱。给予其实是互惠的,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这正如投光与镜子,自然会有反射之光的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