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脑溢血手术

脑溢血手术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脑溢血手术

1脑溢血手术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最终目的是清除血肿,减轻脑组织受压,尽最大努力保证神经功能,减少或防止脑出血后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

1.手术适应症:目前认为,患者无意识障碍时多无需手术;有明显意识障碍、脑疝尚不明是,外科治疗明显优于内科;深昏迷患者、双瞳扩大、生命体征趋于衰竭者,内外科治疗方法均不理想。

目前手术适应症主要参考一下几点考虑:大脑出血量大于30ml,小脑出血量大于10ml;患者出血后意识障碍情况,I级一般不需手术,V级病情出于晚期也无法手术,II级~IV级需要手术治疗,II级患者若一般情况可,也可首选内科保守治疗,根据病情变化再决定,IV级患者若出血时间短出血量大,进展快,脑疝形成时间长,则无法手术;另外,位置较为表浅的出血一般多可手术,而较为深在出血如脑干局部出血,若无意识障碍,可保守治疗。

对于出血量较少但患者病情明显加重的需要警惕是否存在持续出血,术前应充分考虑。此外,患者的一般情况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心肺功能下降,高龄患者手术后一般恢复较差,效果一般,选择手术需要慎重。

2.手术前的准备:脑出血手术应尽早进行,长时间的血肿压迫可导致脑细胞功能受损,并出现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手术的早期进行有利于提高脑出血的治愈率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脑出血虽然是一种急诊,但术前准备仍然要充分,术前正确处理患者的症状对手术的成功与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术前应保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术前应用脱水降颅压的药物,并有效控制血压防止在手术中出现再出血,术前常规需要进行头颅CT检查明确诊断,尽快排除手术禁忌症后进行手术治疗。

3.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综合患者的一般情况、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等,常用的手术方式有开颅清除血肿、穿刺抽吸血肿、脑室穿刺引流血肿等。

(1)开颅清除血肿:是较为常用的脑出血治疗手段,出血量较大的患者常需行开颅手术,如基底节出血常需进行开颅清除血肿,传统的手段主要是行大骨瓣打开颅骨,剪开硬脑膜后暴露脑组织,以距离血肿最近处切开脑皮质,在直视下清除血肿,严密止血后关颅,根据手术中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去除骨瓣。这种手术方式是急诊手术最常用的,也是较为紧急、快捷的手术方式,但其缺点在于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慢。目前主导开颅清血肿手术方式已基本改进,在急诊手术时首先行一较小手术切口,在去除小骨窗后进行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根据术中情况再决定是否扩大骨窗的面积以及是否进行去骨瓣等。目前小骨窗治疗脑出血以得到神经外科医师的广泛认可,并在临床上熟练运用。由于改进后手术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手术效果好,值得推广,其缺陷在于部分基层医院并不具备一定的医疗条件,全面推广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2)穿刺抽吸血肿:这种治疗方式适用于各部位脑出血,深部脑出血尤为适用,主要方法是应用CT引导或者立体定向引导,选择距离血肿最近的穿刺点,并离开功能区,进行颅骨钻孔,在定位和定向的基础上向血肿内穿刺,再辅助以负压吸引,可一次去除较大部分的血肿。

这种手术方式创伤很小,但其局限于仅为细针穿刺,血肿并非为均一圆形状态,一次手术仅能解除一部分血肿的压迫,剩余的血肿依然存在,其分解产物依旧会对脑细胞产生毒害作用,而且这种手术方式对手术者技术要求较高,若一次性抽吸过多血肿,可能造成远隔部位的再出血,所以临床上目前还没有广泛推广。

(3)脑室穿刺引流血肿:顾名思义,主要是进行脑室内穿刺,适应症主要是针对脑室内积血,手术常规行脑室角穿刺,放置引流管,术后应用尿激酶等融化血块药物,使得血肿能由引流管逐渐引出,当颅内压明显升高的时候,脑室外引流手术还可以有效减低颅内压,放置脑疝的形成。

外科治疗脑出血是较为明确的方法,术后需要有较为妥善的患者管理,术后应还要注意患者血压情况,控制性降压防止再次出血,术后应用脱水药物防止颅内压过高,防治并发症,监测患者的各重要脏器功能,加强术后护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术后应早期行功能锻炼。

2脑溢血症状

1.运动和语言障碍运动障碍以偏瘫较为多见;言语障碍主要表现为失语和言语含糊不清。

2.呕吐约一半的患者发生呕吐,可能与脑出血时颅内压增高、眩晕发作、脑膜受到血液刺激有关。

3.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或昏迷,程度与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和速度有关。

在脑较深部位的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大多会出现意识障碍。

4.眼部症状瞳孔不等大常发生于颅内压增高的患者;还可以有偏盲和眼球活动障碍,如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常常两眼凝视大脑的出血侧。

5.头痛头晕头痛是脑出血的首发症状,常常位于出血一侧的头部;有颅内压力增高时,疼痛可以发展到整个头部。

头晕常与头痛伴发,特别是在小脑和脑干出血时。

3脑溢血检查

1.CT检查颅脑CT扫描可清楚显示出血部位、出血量大小、血肿形态、是否破入脑室以及血肿周围有无低密度水肿带和占位效应等。

病灶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区,边界清楚,脑室大量积血时多呈高密度铸型,脑室扩大。1周后血肿周围有环形增强,血肿吸收后呈低密度或囊性变。动态CT检查还可评价出血的进展情况。

2.MRI和MRA检查对发现结构异常,对检出脑干和小脑的出血灶和监测脑出血的演进过程优于CT扫描,对急性脑出血诊断不及CT。

3.其他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液生化、凝血功能、心电图检查和胸部X线摄片检查。

外周白细胞可暂时增高,血糖和尿素氮水平也可暂时升高,凝血活酶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异常提示有凝血功能障碍。

4脑溢血预后

疾病预后

脑出血的治疗与患者疾病本身有着重要的关系,术前意识越重的患者术后恢复也越慢,预后也越差,而术前神经功能损害较轻的患者疗效一般都比较满意。

出血量以及出血的部位也会影响手术以后的恢复情况,脑出血的治疗需要随时更改治疗方案,并非一成不变的内科治疗,随时有可能由保守治疗转为手术治疗,而外科手术治疗亦不能治疗所有的脑出血,且外科手术治疗后还需要内科的维持、支持治疗等,切不可断章取义片面治疗。临床上遇到发病较急、病情快,且伴有明显基础疾病的患者,一般预后不佳。

5脑溢血日常饮食

脑出血病人康复期无吞咽困难,宜以清淡、少油腻、易消化的柔软平衡膳食为主

应限制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奶油等,以及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蛋黄、鱼子、动物内脏、肥肉等,因为这些食物中所含饱和脂肪酸可使血中胆固醇浓度明显升高,促进动脉硬化;

脑出血平时饮食可采用植物油,如豆油、茶油、芝麻油、花生油等,因其中所含不饱和脂肪可促进胆固醇排泄及转化为胆汁酸,从而达到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推迟和减轻动脉硬化目的。

饮食中应有适当蛋白质,常吃些蛋清、瘦肉、鱼类和各种豆类及豆制品,以供给身体所需要的氨其酸。

脑出血患者的饮食一般每日饮牛奶及酸牛奶各一杯,因牛奶中含有牛奶因子和乳清酸,能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血脂及胆固醇的含量。饮牛奶时可将奶皮去掉。豆类含豆固醇,也有促进胆固醇排出的作用。

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因其中含维生素C和钾、镁等。

维生素C可降低胆固醇,增强血管的致密性,防止出血,钾、镁对和因管有保护作用。

每日食盐在6克以下为宜,因食盐中含有大量钠离子,人体摄入钠离子过多,可增加血容量和心脏负担,并能增加血液粘稠度,从而使血压升高,对脑出血病人不利所以脑出血患者的食物中要控制食盐量。

忌用兴奋神经系统的食物,如酒、浓茶、咖啡及刺激性强的调味品。

此外,脑出血的日常食物要少吃鸡汤、肉汤,对保护心脑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有益,且需忌暴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