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鬼笔的药用价值_白鬼笔的副作用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一、白鬼笔的药用价值
二、白鬼笔的副作用
三、白鬼笔的医学记载及附方
白鬼笔菌蕾大,球形至卵圆形,地上生或半埋土生,直径达5-7cm,粉白色,有时呈粉红色,基部有白色或浅黄色菌素。包被成熟时从顶部开裂形成菌托。担子果呈粗毛笔状,孢托高5-17cm,直径2-5cm,由菌柄及柄顶部的菌盖所组成。菌柄白色,海绵状,中空,近圆筒形。
菌盖钟状,高2-4cm,直径2-***,贴生于菌柄的顶部并在菌柄顶部膨大部分相连,外表面有大而深的网格,成熟后顶平,有穿孔,孢子体覆盖在菌盖网格内表面,青褐色、粘稠、有草药样浓郁香气。孢子长椭圆形至椭圆形,平滑,无色或近无色,(***)μm×(***)μm。
【性味】甘;
淡;性温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
活血止痛。
主风湿痛。
【用法用量】鲜品6两,浸泡在5两白酒(或五加皮酒)内,10日后服用,每服3~5钱,日服2次,干品用量为鲜品的1/10。
1.急性毒性: 小鼠用刺五加根醇浸水溶液350g/kg灌胃或刺五加全草注射液腹腔注射,每鼠2g(生药)均未见异常。
当刺五加根醇浸水溶液灌胃剂量增加到500g/kg时,小鼠跳跃不安,10分钟后转为安静,1小时恢复正常,表明其毒性很小。
刺五加根、茎、叶各部分水提物对小鼠的平均致死量为***。刺五加甙E对小鼠半数致死量为***。小鼠皮下注射刺五加总甙的半数致死量为***。
2.慢性毒性: 刺五加根醇浸水溶液小鼠每日灌胃***,连续15天,或兔每日肌注6g/kg,连续15天或每日给大鼠灌胃刺五加总甙10mg/kg,共60天,其血、尿器官重量检查结果均未见明显的毒性表现。
【出处】古代本草未见刺五加的记载,《本经》只记载五加皮。《别录》云:生汉中及冤句。《蜀本草》云:今所在有之。《本草图经》云:今江淮湖南州郡皆有之。
据《中国植物志》记载,刺五加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河北、山西,与《别录》、《蜀本草》及《本草图经》所述产地不符。
但按历代本草对五加皮原植物形态的描述(参见五加皮条)分析,古代所用五加皮应来自五加科五加属(Acanthopenax)的多种植物
【拼音名】Bái Guǐ Bǐ
【别名】鬼笔、鬼笔菌、竹下菌、竹菌、无裙荪
【来源】药材基源:为鬼笔科真菌白鬼笔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allus impudicus L.
ex Pers.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集,去泥土杂质,洗净,鲜用或晒干。
【附方】
1、刺五加浸膏: 刺五加(粗粉)1 000g,75%乙醇适量。刺五加粗粉加7倍量的7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12小时,滤过,滤液回收乙醇,浓缩成浸膏50g,即得。本品为黑褐色的稠膏状物;具刺五加特殊香气,味略苦涩。本品用40倍量乙醇溶解,取其滤液加3%碳酸钠溶液1ml与新制的重氮对硝基苯胺试液2滴,即显红色;
另取其滤液加5%亚硝酸钠溶液与10%硝酸铝溶液稍放置,加氢氧化钠试液即显红棕色。
在105℃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过***依《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规定的铁盐检查法检查,与标准铁溶液***制成的对照溶液比色,不得更深(***);用20倍量甲醇作溶剂,浸出物不得少于***功效主治同刺五加。口服,每次***,每日3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
2、五加参精: 刺五加清膏175g,蜂蜜200g,苯甲酸钠3g,乙醇90ml.刺五加酌情予碎断,加水煎2次,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的浸膏(80℃测),放冷。
加3倍量乙醇,静置,上清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的清膏(80℃测)。情膏用乙醇处理2次,静置。上清液回收乙醇,加炼蜜、乙醇、苯甲酸钠,加水至1 000ml,搅匀,静置,滤过,按每支10ml分装。
本品为红褐色澄明液体,味甘苦微辛。本品加入5%亚硝酸钠溶液与10%硝酸铝溶液及1mol/L的氢氧化钠试剂,应显红色,pH应为***,相对密度应为***以上。功能健脑益神,增进食欲,聪耳明目,补肾健脾。用于精力不足,神经衰弱及病后、产后失调等。口服,每次10ml,每日2次,早晚空腹温开水送眼。(《黑龙江省药品标准》1986年)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