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阳山金矿

阳山金矿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阳山金矿

阳山金矿是截至目前由武警黄金部队在西秦岭发现的最大的金矿床,规模已达308t;矿区夹持于碧口微板块、秦岭微板块以及松潘-甘孜褶皱系之间,具有较为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史;金矿床受文县弧形构造控制。

4.1.9.1 区域地质

(1)地层

区域上出露的地层主要有碧口群、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以及中生界三叠系、白垩系。

(2)构造

印支期勉略缝合带在文县一带由一系列弧形断裂构造构成,包括松柏-梨坪断裂、安昌河-观音坝断裂、马家磨-魏家坝断裂、白马-临江断裂,在这些断裂之间发育有关家沟-何家坝复背斜、吕家坝-冷堡子背斜。

(3)岩浆岩

区域上岩浆岩出露面积较小,加里东-华力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3个构造-岩浆事件均有发生;规模一般较小,侵入岩多呈小岩株或岩脉产出。

4.1.9.2 矿区地质

(1)地层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泥盆系第三、四岩性段的一套千枚岩、砂岩和灰岩,其中矿体主要赋存于第三岩性段的千枚岩中(图4.13)。

图4.13 阳山金矿地质图(据齐金忠等,2005)

(2)构造

主要构造为安昌河-观音坝断裂带,断裂带内岩石变形相当强烈,构造变形也极其复杂,其中规模较大的褶曲有葛条湾-草坪梁复背斜;矿区还存在一系列的向斜构造,其中无价山向斜规模较大。矿区内出现大量的小褶曲;矿区主要的断层为安昌河-观音坝断裂,其总体展布方向为北西西向,同时矿区主要存在北东东及北西西向次级断裂带,这些次断裂主要在背斜的翼部发育。

(3)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活动相对较弱,仅出露部分酸性岩浆岩脉,主要为斜长花岗斑岩脉、云英斑岩脉、花岗细晶岩脉。

4.1.9.3 矿床地质

阳山金矿带西起汤卜沟,东至固镇,全长约20km,矿带共分为阳山、高楼山、安坝、葛条湾4个矿段,以及张家山、泥山、汤卜沟3个成矿远景区段。目前已发现含金矿脉89条,控制的金资源量(332+333+334)超过300t,其中以安坝矿段305号脉群规模最大。

(1)矿脉特征

1)安坝矿段305号脉。安坝矿段位于矿带的中部,东至草坪梁一带,西至三角地。目前共发现19条矿脉,均产于泥盆系中统三河口组第三岩性段(D2s4)中,矿脉受安昌河-观音坝断裂及其次级断层的控制。按产状可分为两组,即产于安坝复背斜南翼的305号脉群(130°~210°∠45°~65°)和产于复背斜北翼的306号脉群(320°~10°∠60°~70°)。其中以305号脉群规模最大,矿化连续性好;305号脉总体走向为北东-南西向,地表控制长度近3200m。由于黄土覆盖较厚,矿脉在地表只断续出露。工程见矿标高最高2192m,最低1557m,控制最大斜深390m,控制垂高635m;矿脉产状150°~170°∠45°~65°,平均厚度5.58m,Au平均品位7.06×10-6,最高47.70×10-6。

2)阳山矿段2号脉。位于整个矿带的东段,是最早进行勘探的矿段,目前共发现矿脉13条,其中2号矿脉规模最大。2号脉总体走向近东西,产状20°~40°∠20°~36°,地表氧化深度一般在10m左右,矿脉沿走向厚度、品位、产状变化均较大。矿脉Au品位一般1.27×10-6~14.44×10-6,最高可达57.10×10-6,平均10.44×10-6。矿脉厚度一般在0.5~5.0m之间,平均2.89m。深部含金蚀变破碎带金矿化减弱。走向和倾向上都具有膨缩的变化趋势,金矿化不连续,局部形成透镜体。

3)葛条湾矿段402号脉。葛条湾矿段位于矿区西部,现已发现4条矿脉。402号脉,走向北东-南西,倾向330°~20°,倾角30°~45°,地表控制长度600m,厚2.00~7.43m,Au含量1.69×10-6~14.60×10-6,圈定了一个工业矿体,平均厚度4.10m,平均品位5.54×10-6。

(2)矿石特征

本区矿石按氧化程度可分为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矿石原岩类型又可以划分为蚀变砂岩型、蚀变千枚岩型、蚀变灰岩型和蚀变斜长花岗斑岩脉型4种类型。

矿石中金属矿物种类较多,有自然金、银金矿、毒砂、黄铁矿、辉锑矿,其次有钛铁矿、钒钛磁铁矿、磁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白铁矿、硫锑铅矿、钦锰矿、硬锰矿、褐铁矿;主要非金属矿物有石英、绢云母、粘土类矿物(高岭石、蒙脱石等)、方解石、白云石、长石,其次有绿泥石、叶蜡石、绿帘石、重晶石、雄黄、石榴子石;微量矿物有锆石、电气石、透辉石、臭葱石、萤石等。

主要的载金矿物为黄铁矿和毒砂,矿石中自然金多以次显微金形式存在于金属矿物中,但在阳山矿段13号矿脉,安坝矿段311号矿脉均发现有明金,其粒度可达2~3mm,均产于扁豆状石英(方解石)脉中,在葛条湾矿段矿石光片中也发现的少量金矿物,呈他形粒状产于碳酸盐矿物的微裂隙中,并常与草莓状黄铁矿共生;自然金主要赋存于粘土矿物、毒砂、黄铁矿、褐铁矿和臭葱石中,有3种赋存状态:①主要以包裹体金形式赋存于毒砂、褐铁矿和粘土矿物中;②以粒间金形式赋存于粘土矿物中;③以裂隙金赋存于黄铁矿的微裂隙中;金矿物嵌布粒度细微,镜下见到的最大金矿物颗粒仅5~6μm,大部分粒度在2~3μm或更小。

(3)成矿期、成矿阶段

本区金的成矿作用总体经历了原生矿床形成期—热液作用成矿期和次生富集成矿期—表生氧化成矿期。

热液作用成矿期划分为4个成矿阶段:黄铁矿-石英阶段、石英-毒砂-黄铁矿阶段、石英-辉锑矿阶段、石英-方解石阶段。

(4)围岩蚀变

本区的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毒砂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化及高岭土化。整体而言,矿区是以粘土化、碳酸盐化、硅化,以及细粒金属矿化为特征,表现为浅成低温热液蚀变特征。从矿体到围岩有一定的蚀变分带现象,表现为近矿部位硅化、黄铁矿化较强,而远矿部位碳酸盐化较发育。

4.1.9.4 矿床成因

据阳山金矿床赋矿围岩特征、矿物共生组合特征,以及自然金主要以浸染状显微—次显微金为主的特征,将阳山金矿归为微细浸染型金矿床。

4.1.9.5控矿因素

阳山金矿构造控矿模式称为褶皱-断裂复合控矿模式。泥盆纪本区沉积了一套金含量较高的碳、硅、泥质地层,并且多处见有含黄铁矿沉积条带的千枚岩、板岩。并且在沉积成岩及其后(印支期)的区域浅变质过程中金被初步富集;在三叠纪末期—侏罗纪初期,本区地层受到近北南向水平挤压,形成了近东西向大型逆断层(松柏-梨坪断裂及其分支断裂———安昌河-观音坝断裂带),并伴有褶皱构造、推覆构造,以及地层层间剪切构造等;其后,本区仍为近南北向挤压,但σ1倾角变陡,燕山早期岩浆沿断裂及层间破碎带上侵,与岩浆活动有关的成矿热液叠加于泥盆纪地层之上,并使其中金进一步富集从而形成了阳山金矿,而层间破碎带受挤压后在靠近背斜核部区域容易产生虚脱,从而易形成容矿空间,成矿热液最终在容矿空间因物、化条件变化而沉淀成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