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如果王安集团还在,还会有今天的微软公司吗?

如果王安集团还在,还会有今天的微软公司吗?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如果王安集团还在,还会有今天的微软公司吗?

比尔盖茨说过:

如果王安完成第二次转型,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微软了,我可能不会成为现在的科技明星,而是在某个地方做教师或者律师了。

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王安是谁了,这里回顾一下。

王安的崛起

1920年2月7日,王安出生于上海,从小就是个天才,16岁高中毕业进入交通大学机电工程专业。

1940年毕业,带领团队进入深山鼓捣无线电通信设备,为抗日战争出了一份力,抗战胜利后公派到美国留学。

王安在美国考取了哈弗大学硕士学位,并且3年内拿到了应用物理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被艾肯召入哈佛计算机实验室。3个星期后发明了磁芯存储器,解决了数据存储问题(当时采用IBM打孔卡片存储)。

1951年,王安依然离开了哈佛计算机实验室,创立在王安实验室,为了周转资金,将磁芯存储芯片专利50万美元卖给了IBM,并且将资金全部用于研发。1955年,将实验室改名为王安电脑公司,接二连三的推出了很多产品。

1964年,王安推出了桌面台式计算机“LOCI-2”,与现在的电脑大小差不多,售价3000美元,相比IBM当时电冰箱大小,以及10000美元的月租金的电脑,展示了压倒性的优势。

随后,王安电脑公司推出了相比IBM产品好用很多的打字机,文字处理系统,在软硬件的珠联璧合下,王安电脑公司迅速抢下了IBM当时的办公市场,银行、报社、证券、保险等这些行业都成为他的客户。王安也完成了个人财富的积累,一度成为美国第五大富豪。

王安的陨落

1975年,1976年,有两个年轻人创立了“微软”和“苹果”专攻电脑市场,当然此时无法与王安电脑竞争。

IBM率先完成了转型,重金投入了个人电脑领域,并未实行开放化、标准化的策略,兼容市面上大部分的设备和软件,形成了一个产业生态圈,有互相兼容的设备、软件,当时的“微软”也是生态圈中的一员。

王安因多年与IBM接下的梁子,坚持不生产兼容IBM的PC,就连显示器都不兼容。王安电脑无法使用IBM庞大的软件库,只能自己开发软阿金,导致了新产品与市场节奏脱节,在科技潮流中举步维艰。

1986年,王安身体抱恙,王安又作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在接班人问题上,王安不顾董事和下属的反对,选择了自己的儿子王烈作为公司总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了公司财务状况极度恶化。

1990年,王安因食道癌去世,享年70岁。王安电脑公司与于1992年8月申请破产保护,1993年9月正式破产。此时个人电脑市场只剩下微软的windows系列和苹果的mac系列,王安电脑的一代传奇,就此陨落。

总之,王安电脑公司获取了辉煌的成绩,在办公领域曾经打败了IBM,但是在个人电脑时代,因为两个错误的决定,导致王安公司的陨落。

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可以多多点赞哦,也可以随手点个关注哦,谢谢。

这个问题源于比尔盖茨的一句话,原话是:如果王安能完成他的第二次战略转型,世界上可能没有现在的微软公司,而比尔盖茨本人可能会成为一名律师或者数学家。

王安,1920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后1948年赴美,并开始参与计算机的研究。

1949年,也就是来美的第二年,王安就带着记忆磁芯的专利面见了IBM,精明的IBM同意收购专利,但原本谈好的250万美元只愿意支付50万美元,这在当时也绝对算一个天文数字。

拿着启动的50万美金,王安创建了自己的电脑公司。至1967年,王安公司股票上市,一夜间股价从12.5美金上升到40.5美金。一夜暴富的王安也顺利的登上了富人财富榜前十位

不过,幸运通常不会只眷顾一个人,到上世纪80年代末,王安身患绝症。公司经营也随之一泻千里。公司鼎盛时期的3.15万人锐减到8000人。至1990年,王安不幸去世。而一代电脑巨头,也随之陨落。至今,销声匿迹。

国祥曾经写过一本关于王安的书,到现在还能查得到。即使在电脑届,通常认为只有国外的高科技才支撑的起这个名词,其实华人在这个领域也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王安没有过早逝世,可能现在的微软还真的可能不存在;如果王安像任正非一样采用轮值董事长,不将大位传给自己能力一般的儿子(王烈),可能现在的王安集团,没准堪比三星集团!但事实,王安集团的失败,从王安晚年就已经注定,即使没有疾病困扰,王安集团可能也会重蹈覆辙!

但是,你不得不佩服王安!这是一个充满了技术能力和商业天赋的人才,20岁的他就从交通大学电机工程专业毕业,在1948年在哈佛大学获应用物理学博士学位。

1986年成为美国第五大富豪,那时候他的雇员全球达到了3.15万员工,他还荣获美国总统自由奖章,1988年荣登美国发明家名人堂。

他的贡献有哪些?我们看来,从磁芯存储器但文字处理机(打字机),再到对数电脑、小型商用电脑等等,他的集团始终走在前列。可以说,一个具有的丰富研发知识的掌舵人,能够把握时代的脉络,能够知道电脑的前景,这就能够让他迅速获得市场的认可。

然而,没有了王安的王安集团,走入了没落,那时候的王安集团真正走向没落的不是后继者的错,现在想来是王安自己的错,他在晚年已经没有了在中年时的魄力和明锐的洞察力,在当时,IBM的PC机已可以运行100多种软件,可是王安却不和软件公司合作,他觉得自己的电脑,不应该被别的软件开发。结果,错失了先机!

其实,王安儿子在花花公子,如果王安集团能够一直抓住时代,王安集团也不会没落。如果不抓住市场,一直固步自封,自然会被淘汰!

“极客谈科技”,全新视角、全新思路,伴你遨游神奇的科技世界。历史并不存在假设,只有结果客观存在。即便微软的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如果王安能够完成第二次战略转型的话,可能就不会有微软的今天,他自己或许也无法取得今日的成就,仅仅可能成为一位数学家或者是一位律师。

然而,王安集团就此衰落,历史的舞台留给了比尔盖茨。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曾经辉煌的王安集团吧!

王安的个人经历简介

王安是一位美籍华人,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以及企业家。

王安1920年生于上海,1936年考入上海交大,1945年被派往美国进行深造,同年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并获得哈佛应用物理学博士。1951年创办了王安实验室,1956年将其研发的磁芯存储器专利卖给了IBM公司,从而获得了50万美金的启动资金。

1964年推出电晶体制造的桌面电脑,自此开启了王安电脑的成功历程。王安凭借着不断的创新,公司发展蒸蒸日上。不仅成功实现了上市,最高的股价达到了40.5美元。1986年,王安的公司到达鼎盛期,年收入高达36亿美元,全球共计3.15万明员工。王安个人以20亿的身价,排名美国十大富豪之一。同年,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王安,可谓人生达到了顶峰。

王安集团的快速衰落

王安集团由剩转衰同样迅速,短短五六年的时间不到便申请破产。

王安集团的衰落与公司领导决策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也是家族企业最常见的问题。晚年的王安渐渐失去进取心,判断能力更加迟缓。在IBM频繁推出创新产品的同时,王安集团依然在原地踏步。王安退居二线之后,由其儿子王烈接手集团,但是由于其能力有限,导致王安集团出现崩盘。之后,爱德华·米勒接手王安集团,其强项在于债务处理,但是电脑研发方面却一窍不通。虽然延缓了王安集团的衰败,却未能够挽救王安集团。

就这样,一个能够比肩IBM公司,威胁微软发展的王安集团就此陨落(家族式管理的弊端更加值得大家思考)。

若王安集团能够渡过难关,您认为比尔盖茨会安心的去教书么?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如果这个问题源于比尔盖茨的一句话,原话是:如果王安能完成他的第二次战略转型,世界上可能没有现在的微软公司,而比尔盖茨本人可能会成为一名律师或者数学家。

在微软之前,因为之前的个人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有,所有商家的发展方向都是专门机,王安公司的办公用专门机是世界领先的。八十年代国内曾进口过王安机。

八十年代后,以IBM为代表的公司大力发展通用机,出现了以“IBM兼容机”为代表的通用机。而王安坚持走专用机的道路。因为运算能力的飞速发展,通用机很快就全部占领了市场,王安公司也彻底失去了转型的机会,被市场淘汰。

所以王安公司是失败在自己的决策失误,完全败给了以IBM和微软为代表的通用机。题主的假设是毫无意义的。

成就微软帝国的是美国的特殊环境,还有那些软件硬件科技人才,包括今天的美国软件巨头都是如此,无论你怎么发展,如果你不属于美国企业你就没有资源优势,竞争不过别人,换句话来说,没有微软就会有另外一个软件巨头出现。

问题是王安集团不在了,再说不管是王安还是微软,还是李安,这个产业都会有一个状态出来,会涌现这批行业人才,与品牌无关。

我看了你提的问题以及许多回答,觉得提问和回答都错了。王安公司是电脑公司,在七十年代很是红火,与IBM、苹果并驾齐驱的三家电脑制造公司。而微软不是电脑公司,是软件公司。那时电脑的操作系统是IBM的DOS系统,后期才有微软DOS系统。而且电脑公司与软件公司不能因为一个存在另一个就不存在,他们是两股道上跑的车。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偶然的,这里面有很深的道理。为什么历史选择了他,而没有选择他,这里面确实存在必然性。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一直强大到现在。我不想说我的猜测,我一直对自己说:“不要想结果,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最后交给老天爷吧。”

王安是电脑天才,可惜不是经营天才啊,在经营方面甚至连普通人都比不上,完全自己把自己玩儿死的典范[捂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