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滴滴6年亏损390亿,钱亏哪里去了?

滴滴6年亏损390亿,钱亏哪里去了?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滴滴6年亏损390亿,钱亏哪里去了?

滴滴已经成长成为共享出行行业无可争议的老大企业。虽然毁誉参半,但滴滴确实极大改变了市民出行和司机就业的大生态环境。

根据滴滴披露,滴滴自2012年成立以来,累积亏损390亿元,仅2018年,滴滴就亏损109亿元。滴滴的估值过去一段时间,也缩水了近40亿美金。

那么,滴滴的亏损去了哪里?

最大的亏损来源是司机补贴和乘客补贴。两三年前,滴滴的优惠活动层出不穷,主要是乘客端的优惠,培养大家出行习惯。同时,大力补贴司机,让更多的司机加入到滴滴,规模效应起来了,滴滴的市场地位才会更加巩固。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补贴和推广,加上合并了快的,滴滴已经一家独大,乘客端的补贴逐渐缩小乃至取消,但司机端依然在补贴,以派单完成数量的方式吸引司机多接单。仅2018年一年,补贴总额就高达113亿元。

也就是说,没有这个补贴,滴滴实际上已经盈利了。当然,没有这个补贴,司机积极性会极大下降,乘客人数也会大幅下滑,所以这种假设其实没什么意义。

此外,调度系统建设,人员工资,车辆合规化,都是大额投入。

投资人对于滴滴盈利的要求也不是刻意无限度推迟的,因此,程维也必须想办法,让滴滴尽快盈利。

所以,之前滴滴搞出了“动态加价”,难打车的时间段和地点,打车需要大幅加价,甚至有两三倍的加价幅度,无论是乘客还是司机都骂声一片,后来悄然下限。今年7月1日起,滴滴宣布调整出行价格,从北京开始试点。说是调整,但就是实际上的涨价。基本上,快车和出租车相比已经没有任何优势了。

(晴溪)

滴滴6年巨亏390亿,有人玩笑称已经亏掉了一个“陌陌”,我认为一家企业的亏损程度并不能作为评判这家企业好坏的直接因素,像刘强东的京东,也是每年都在处于一个亏损的状态,但是京东在电商行业内有自己立足的意义,良好的营运模式和完善的制度就是京东存在的价值。而滴滴却一直处在一个恶性循环。

1.补贴的压力创始人兼 CEO 程维表示:滴滴斥资百亿补贴乘客和司机,之所以能吸引大批司机入驻其平台就是源于其中的补贴机制。乘客能便宜的坐车,司机能拿的比平时单干多,这当中的钱全是滴滴自掏腰包的,这种烧钱行为确实把滴滴的名号打响,可一旦停手的话,养成习惯的乘客和司机一定不买账,流量的损失就成为了代价。不补贴没流量,补贴了自身亏损,这就是滴滴的死循环。

2.对手的竞争滴滴虽在2016年相继战胜了“快的”、“优步”两大“眼中钉”并将其吞并,成为了网约车市场上最大的平台。可是好景不长,滴答和美团也进军网约车的行业想抢占这个市场份额。要知道,滴滴先前为了战胜自己的同行,不计代价的砸钱吸引消费者和司机选择他们的平台,但现在又有新的竞争对手出现,持续亏损的滴滴已无力还击。相信美团和滴答入场前也看出了滴滴的这个问题,打出了“时间差”这张牌。

3.安全体系的匮乏近两年滴滴发生的“空姐案”和“乐清案”搞得是人心惶惶,滴滴司机对乘客所做出的事真是令人发指。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司机态度的恶劣、高层管理的疏忽、业务处理的随便,这所有的舆论矛头都指向了滴滴,导致滴滴的口碑也一度跌入谷底,至今都没有缓解,相信这也是滴滴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

滴滴想要改变这一切并非一朝一夕,端正态度才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条件。

据资料显示,滴滴自从2012年成立以来,累积亏损390亿元,仅2018年,滴滴就亏损109亿元。而滴滴的估值过去一段时间,也缩水了近40亿美金。为了扭转这种连续亏损的局面,滴滴决定从7月1日起,滴滴调整出行价格,从北京开始试点,但实际上就是涨价。

不过,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仅2018年一年,滴滴对司机的补贴总额高达113亿元,也就是说,没有这个补贴,滴滴实际上已经是盈利了。而我们认为,如果没有这个补贴,司机积极性会大幅下降,乘客人数也会大幅下滑,也成不了网约车行业的老大。滴滴拿出巨额补贴,主要意图是占领更多网约车的市场份额。所以,滴滴连亏6年,其背后的投资方也都忍了过去。

那么,滴滴这些年来亏损的钱都去哪里了呢?两三年前,滴滴的优惠活动层出不穷,主要是乘客端的优惠,培养大家出行习惯。同时,大力补贴司机,让更多的司机加入到滴滴中来,规模效应起来了,滴滴的市场地位才会更加巩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补贴和推广,滴滴合并了快滴。

再后来,滴滴收购了优步中国,滴滴渐渐开始一家独大。近年来,乘客端的补贴逐渐缩小乃至取消,但司机端依然在补贴,以派单完成数量的方式吸引司机多接单。光2018年一年,补贴总额就高达113亿元,而滴滴2018年亏损109亿元,所以,才有了如果滴滴不再大幅补贴,可能就不会出现亏损的说法。当然,滴滴的亏损除了补贴乘客和司机之外,还有调度系统建设,管理人员工资,车辆的合规化都是大额的投入。

实际上,滴滴的投资方也并非对滴滴长期不赢利而无限度容忍下去。所以,之前,滴滴出台了“动态加价”,就是在较难打车的时间段和地点,打车需要大幅加价,甚至有几倍的加价幅度,但是马上遭到乘客和司机,以及社会各界的一片诟病之声,后来只能取消作罢。近期,滴滴希望通过调整出行价格(涨价)来扭转变长期的亏损问题,但是涨价之后的滴滴与出租车相比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了。

过去滴滴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所以对顾客和司机进行大幅度的补贴,而一旦补贴取消或者减少了。不少乘客就表示:原来打滴滴成为常态,现在不打了,偶尔打一下顺风车,因为滴滴比我自己开车贵了,甚至比打的都贵了。所以,到停车方便的地方,我自己开车,实在停车不方便,就选坐地铁、公交等方式。

而还有一些开滴滴的司机则表示:过去开滴滴有大量补贴,月入几万不是梦,但这种烧钱模式,又能支撑多久呢?如今滴滴减少了对司机的补贴后,很多有就业渠道的人已经退出,只有像我们这类没有其他就业渠道,又有生存压力,所以无论被怎么盘剥,仍然要靠开滴滴维持生计的人在开车。

对于滴滴来说,刚开始对乘客和司机进行大幅补贴,主要是想吸引乘客来坐车,让更多的司机来开网约车。这样“烧钱”的做法的确能够占领更多的网约车市场,甚至成为行业老大。但是长期烧钱,并且处于亏损状态,投资方肯定不干,那么只能逐步减少对乘客和司机的补贴,但这样马上会使大量的乘客流失,司机退出。滴滴的业务量马上会缩小。所以,通过靠烧钱来占领市场容易,但是长期要想占领网约车市场,滴滴恐怕除了补贴之外,还需要拿出更多的东西来。

从2014年8月19号滴滴成立以来,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历5年的市场洗礼,滴滴从开始的艰难起步,烧钱大战,再到一骑绝尘。等到urbe退出中国市场,更巩固了滴滴的市场主导地位。

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据媒体报道,滴滴2012年成立,6年来亏损额约390亿元,仅2018年上半年就亏损40亿元。

回顾滴滴的发展过程,促使滴滴6年亏损390亿的原因,主要是抢占市场所支付的高额补贴。

滴滴进入市场的第1步便是高额补贴,让乘客和司机熟悉滴滴,进而习惯使用滴滴而产生依赖。这是一种快速抢占市场的做法,这样的方式获客成本非常高昂,虽然赢得了市场份额,但花的代价却非常大。

因为滴滴本质上还是一个打车软件,其开发成本、技术含量并不高,市场推广才是打车软件企业能否生存下来的关键。人是趋利避害的,这些推广性质的补贴一旦停止的话,乘客和司机就会投入到另一个平台,去获取更大利益。

在经历了顺风车重大安全事故后,滴滴被迫关闭了顺风车业务,这不仅仅是损失了一大块资金进项,更是让整体平台声誉受损。

当前,滴滴仍然处于一个困难时期。据了解,滴滴出行的市场估值降为516亿美元,而2017年底该公司估值为560亿美元。如果滴滴继续亏损,势必会失去资本的信心,所以滴滴必须想办法盈利。上调价格,自然成为一个选项。

7月11日,滴滴宣布网约车涨价,最开始实施的城市是北京。滴滴把北京按照地理位置划分为了5个区域,时间段则划分为早高峰、普通时段、晚高峰、夜间等四个时间段,实行差别计价。

以快车为例:早高峰时段(6点-10点)起步价上涨1元、里程费每公里上涨0.2元,时长费不变;普通时段(10点-17点)起步价不变(13元),里程费每公里下调0.15元,时长费每公里下调0.1元;晚高峰时段(17点-21点)起步价上涨1元、里程费每公里下调0.1元,时长费不变;夜间到凌晨(21点-6点)起步价上涨1元,里程费每公里上涨0.55元,时长费每公里下调0.2元。其中,工作日和休息日也有差别。

先给消费者甜头,打击竞争对手,最后垄断收网!

前期与竞争对手拉司机的补贴,广告,营运,还有各种便宜抵扣券也需要贴补钱。

运营,补贴,广告,各个大佬之间互相博弈

挂了吧!滴滴根本就不安全

滴滴亏损很正常,当初补贴大战,一次我打滴滴穿越一个杭州城,价格是39元。而当时,开滴滴是特牛叉的职业,每天就靠刷刷单,月入几万不是梦。但这种烧钱模式,不亏才怪。后来,滴滴快的合并,再后来,滴滴收购了优步中国,本来,滴滴也认为,一家独大,自己好日子肯定就来了,结果,各个地方针对网约车的新政出台,这一下把滴滴彻底打懵了。

不说道理,我们算笔帐,杭州,据说高峰的时候,滴滴司机有近百万,当然,这里面的确有很多人,只是利用上下班的业余时间,我一个朋友,下班后晚上开几个小时,加上自己月工资6000多,就这样达到月入过万的小目标。但后来,随着补贴的锐减,首先这批网约车司机率先退出,再之后,就是网络新政推出。杭州原来有个说法,帝豪EC7的销量,就是被滴滴带出来的,大街上当时说只要看到这辆车,十有八九是网约车。但新政一出来,这个车子不合规,不得不退出。还有一些是外地人,就算车子合规,但面临其它不合规的条件,也只能被逼选择推出。所以,根据目前信息推断,现在杭州街头合法跑的滴滴,其实不到一万辆,当然,还有不合规也在跑,滴滴目前是睁只眼闭只眼。但现在,就算把不合规的都算上,也大致5万左右。但滴滴当年,可是按照几十万做战略规划人员配置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现在我这类人,原来打滴滴成常态,但现在不打了,偶尔打一下顺风车。因为,滴滴比我自己开车贵了,甚至比打的都贵了。所以,到停车方便的地方,自己开车,实在是市区办事,停车不便,也选择坐地铁,公交等方式。

开的司机少了,乘客少了,抽佣多了有什么用呢?甚至因为抽佣比例多了,又逼迫一些有就业渠道的人选择退出。现在,滴滴恐怕也不得不承认,已经是一批没有其他就业渠道,又有生存压力,无论怎么盘剥,仍然要靠开滴滴维持生计的人在开了。

前期的司机补贴加上用户补贴就是一笔不小的硬性开支,而广告费用,各种罚款等各种软性支出,则更是短期内无法回避的。用户流量已经上来,只能继续砸钱,在维护流量的基础上,寻找可行的盈利模式。在此之前还需要,亏损多少,亏损多久,很难有确定性的答案。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流量已经上来了,就只能继续砸钱撑下去至到走出可靠性的盈利模式。否则,就极大可能重蹈小黄车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