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圣德太子改革

圣德太子改革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圣德太子改革

圣德太子改革,指7世纪初日本的改革运动。圣德太子自593年担任摄政以来,即致力于提高王权的改革。圣德太子执政时期,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隋朝;朝鲜半岛上新罗强大起来,占据汉江、洛东江流地域,这些国际形势引起圣德太子的极大注意。他接受中国的尊王大一统思想,试图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来挽救社会危机,为此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圣德太子是日本一位有名的政治家,在他所处的飞鸟时代写下了辉煌。圣德太子生于574年,死于622年,日本皇族,明用天皇的第二个儿子。在世的48年中都有做出了哪些惊天动地的大事,接下来就说一说圣德太子简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圣德太子的母亲与苏我氏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在后来的日子,圣德太子和苏我氏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幼年的圣德太子很聪明,而且特别信佛,在他执政的那段时间就极力宣扬佛法。他跟佛法间还流传着不少的传奇故事。据说圣德太子在和物部军交战时,久攻不下,双方都显出了疲态。再又一次出站前,圣德太子请出了佛法里的四大天王,对他们进行祭拜、祈祷,并承诺若是能取得胜利,必定在日本为他们塑金身、修佛塔。谁知,这次和物部军的对战,大获全胜,至此圣德太子更是尊奉佛法,也按照承诺为四大天王建了佛塔。

成年后的圣德太子不想再受苏我氏的牵制,开始改革,对旧制度进行批评,并提出新的法则,意在提高中央集权能力。他提出“冠位十二阶”,有点类似于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不再沿袭贵族高位,而是靠自己的才能去获得官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豪族的势力。

圣德太子还提出“宪法十七条”,两项改革都是在儒学的基础上进行扩展,集中反映了圣德太子的政治思想,他在世时为国家所作出的贡献,一直为后人所铭记。 ...查看更多

圣德太子改革,指7世纪初日本的改革运动。圣德太子自593年担任摄政以来,即致力于提高王权的改革。圣德太子执政时期,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隋朝;朝鲜半岛上新罗强大起来,占据汉江、洛东江流地域,这些国际形势引起圣德太子的极大注意。他接受中国的尊王大一统思想,试图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来挽救社会危机,为此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603年,制定冠为位十二阶,以整顿朝廷贵族官僚的身份制度,加强朝廷纲纪。第二年,制定"宪法"十七条,作为贵族必须遵守的政治规范。同时号召"笃敬三宝"(佛、法、僧),崇尚佛教,在全国修建许多寺院。为了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圣德太子积极摄取大陆文化。直接向中国派遣留学生。还在外交政策上实行了重要改革。607年,派遣小野妹子为谴隋使,谋求和隋建立 对等的外交关系。此次改革主要限于道德观念方面,没有涉及社会根本问题,收效不大。但是它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奠定了中日平等友好邦交,尤其是派遣留学生,积极摄取中国文化,为日本日后的文明与进步以及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

 改革时间

公元587年(用明天皇2年),用明天皇(公元585年-公元587年在位)死后,以皇位继承问题为契机,苏我稻目之子苏我马子和物部尾舆之子物部守屋进行殊死搏斗。同年7月,马子讨灭守屋取得胜利,物部氏从此灭亡。打败物部氏之后马子操纵皇室,立泊渤部皇子为天皇,即崇峻天皇(587-592在位)。崇峻天皇不满马子在朝廷专权,结果公元592年被马子暗杀。同年推古天皇(公元592年-公元628年在位)即位,翌年即593年(推古天皇元年),天皇立用明天皇遗子厩户皇子为皇太子,并任命为摄政。后来世人称厩户皇子为圣德太子(公元574年-公元622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圣德太子改革,指7世纪初日本的改革运动。圣德太子自593年担任摄政以来,即致力于提高王权的改革。圣德太子执政时期,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隋朝;朝鲜半岛上新罗强大起来,占据汉江、洛东江流地域,这些国际形势引起圣德太子的极大注意。他接受中国的尊王大一统思想,试图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来挽救社会危机,为此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改革措施

  划定冠位12阶

12阶冠位制定于推古天皇12年(公元604年)。第二年开始实施。冠位"员无定数",又无职权,所以它不是官职,而是授与贵族的荣爵。冠位只按才干和功绩授与个人,不能世袭。因此冠位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抑制氏姓门阀势力和选拔人才的作用,并推进了贵族的官僚化和以天皇为首的官僚体制的形成。在推古朝时期官僚体制已经萌芽,朝廷出现了大夫协商制,地方存在国县制。

制定17条宪法

17条宪法制定于604年(推古天皇12年)。《宪法》采取一种道德训诫的形式,对违者也没有制裁的条款,所以最多不过是行为规范。《宪法》的内容多出自中国儒、法、道诸子百家及佛教思想,儒家思想尤多。儒家的"三纲"五常"可说是《宪法》的核心思想。《宪法》提出"承沼必谨,君则天之,臣则地之";"国靡二君,民无两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其目的在于提高皇权,压制氏姓贵族的势力,建立中国式的君主专制王朝。《宪法》要求贵族上下和睦,克制私欲,息争守礼。同时提出给百姓以必要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如"国司、国造勿敛百姓";"农桑之节,不可使民",企图以此增加生产,消洱人民的反抗。

 提倡佛教

佛教提出众生平等,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涅架等教义,要人民断欲爱、求解脱,安分守己,脱离斗争。圣德太子通过振兴佛教以达到树立一个全国共同崇拜的宗教来削弱氏姓贵族的势力,提高皇权。推古天皇2年(594)下沼"兴隆三宝",在17条宪法中也提出"笃敬三宝"。太子带头建立斑鸣寺(法隆寺的前身),亲自在宫中讲解佛经,又撰写《三经义疏》。结果国内很快出现了弘扬佛法,竞造佛寺的局面。推古天皇32年(公元624年),全国建立寺院46所,僧816人,尼569人。

恢复中日邦交

积极摄取中国的先进思想和文化 圣德太子为了向中国学习,遣使通好隋朝,恢复中断一个多世纪的中日国交。推古天皇15年(公元607年),圣德太子遣小野妹子使隋。公元608年小野归国时,隋朝遣裴世清出使日本。当年9月,裴世清回国时,日本又遣小野妹子第二次赴隋,还派去了8名留学生,其中4名留学生是便汉直福因、奈罗译语惠明、高向汉人玄理、新汉人大国,4名学问僧是新汉人曼、南渊汉人请安、志贺汉人慧隐、新汉人广齐。这些留学生后来回国后,在大化改新中发挥巨大作用。公元614年再次派犬上御田锹、矢田部造使隋。这一时期日本改变过去向中国朝廷请封、朝贡的态度,采取对等的立场。使者小野妹子第一次使隋时递交的国书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第二次使隋时带来的国书称:"东天皇敬白西皇帝……"这也反映了太子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强烈愿望。

 编纂史书

推古天皇28年(公元62l年)太子开始撰写《天皇记》、《国记》及《臣、连、伴造、国造180部并公民等本记》等历史书,以提高皇室的尊严,加强国家观念。这些书在大化改新时大部分被苏我虾夷烧毁。

改革的意义

圣德太子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氏姓贵族的势力,在贵族中间打下了皇权思想的烙印,为后来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思想基础,并通过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给中小贵族授与冠位等形式,培养了人才,所以说圣德太子的改革是大化改新的准备和先声。但圣德太子的改革是极不彻底的。冠位制是在没有废除氏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且仅在畿内及其周边地区的中下级贵族中实行。17条宪法作为训诫,只能起到教化作用,没有更大的约束力。更主要的是没有触动当时社会症结的部民制,所以削弱氏姓贵族势力,提高皇权是极为有限的,更不可能解决国内的阶级矛盾,挽救社会危机。

推古朝为恢复在任那的势力,于推古8年(600)派兵1万征伐新罗。远征暂时取胜,但没有实现其目的。602年,发兵25000人,准备再征新罗,但中途受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说起日本社会的改革运动,很多人可能都会想到明治维新和大化改新,然而在大化改新之前也又一次声势浩大的改革运动,那就是圣德太子改革。圣德太子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想通过改革来挽救社会危机。那么圣德太子改革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圣德太子改革的背景。

首先,当时国内矛盾重重,贵族地主兼并了大量的土地,底层人们得不到保障。贵族地主和普通百姓的矛盾已经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其次,皇权衰落,世袭贵族垄断了官场,政府无法选拔真正有用的人才,而且各大贵族之前为了争夺利益,战争不断。

第三,政权更替频繁,公元587年,用明天皇死后,为了争夺皇权的继承,苏我稻目的儿子苏我马子和物部尾舆的儿子物部守屋进行了一场殊死搏斗。同年7月,马子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物部氏从此灭亡。之后,马子操纵皇室,专权擅政,同时拥立泊渤部皇子为天皇,也就是日本历史上的崇峻天皇,实际上就是马子想通过操纵傀儡进一步独揽大权。崇峻天皇渐渐地不满马子的专权,但是在592年反被马子暗杀了。同年推古天皇继承皇位,之后天皇立用明天皇遗子厩户皇子为皇太子,并让他总揽政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圣德太子。圣德太子亲身经历了这些变故,深知政权更替频繁的危害,决心实行改革,加强皇权。

以上就是圣德太子改革的背景,由于改革措施趋向于道德层面,没有涉及社会根本问题,而且很不彻底,所以最后以失败告终。

圣德太子改革是否成功

七世纪初期,日本社会爆发了著名的圣德太子改革,圣德太子想通过改革来挽救社会危机,达到加强天皇权威的目的,为此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那么圣德太子改革是否成功了呢?

圣德太子改革是否成功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没有,因为圣德太子改革最终失败了。

公元603年,圣德太子实行改革,首先制定了冠位十二阶的政治制度,主要整顿贵族官僚对于官场的垄断,加强朝廷纲纪。同时也大力提倡信仰佛教,想通过人们对佛教的信仰来更好的控制人们的思想,为此在国内修建了很多寺庙。此外圣德太子还积极吸收中国文化,向隋朝派遣使者和留学生,希望可以学习到中国的先进文化和制度运用在自己国家。当然他还制定了17条宪法,一次来为改革提供法律的保护。虽然圣德太子实行的这一系列改革措施,暂时减轻了统治者的压力,对社会危机有微妙的缓和作用,但纵观圣德太子改革的所有措施,更多都是作用于道德观念层面上的,没有根据当时的社会根本问题对症下药。这对于当时严重的社会危机无疑是杯水车薪的,收效也是很小的,所以圣德太子改革最终只能宣告失败。

圣德太子改革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提高了当时日本的国际地位,同隋朝建立了友好邦交关系,派遣留学生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最重要的影响在于为随后的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借鉴。

圣德太子改革内容

七世纪初期,日本社会国内矛盾加剧,社会危机非常严重,为了挽救危亡,圣德太子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企图来挽救危机,史称“圣德太子改革”。下面我们来看看圣德太子改革的内容。

圣德太子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划定冠位十二阶。冠位没有数量限制,也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只是授予贵族的荣誉而已。冠位只按照才能和功绩授予,并且不能世袭的。冠位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袭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可以多渠道的选拔人才,并且推进了以天皇为首的官僚体制的形成。

第二,制定十七条宪法。明确颁布17条宪法条文,为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第三,提倡振兴佛教。圣德太子企图通过振兴佛教,使人民有高度的信仰一次来削弱贵族的势力,达到提高天皇权力的目的。

第四,恢复中日邦交。圣德太子认识到中国国力的强大以及文化的博大精深,积极汲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思想,派遣使者和隋朝交好,恢复了中断一百多年的中日邦交。

第五,编纂史书。圣德太子改革编纂的史书主要有:《天皇记》、《国记》及《臣、连、伴造、国造180部并公民等本记》等,希望通过这些历史书籍让皇室的威严加强,从而提升人们的国家观念。

以上就是圣德太子改革的主要内容,圣德太子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但由于改革是非常不彻底的,而且不代表新兴势力的利益,所以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很大程度上,圣德太子改革只能算得上一次挽救社会危亡的尝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圣德太子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氏姓贵族的势力,在贵族中间打下了皇权思想的烙印,为后来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思想基础,并通过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给中小贵族授与冠位等形式,培养了人才,所以说圣德太子的改革是大化改新的准备和先声。但圣德太子的改革是极不彻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