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五年计划是什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计划全文见新华网参考资料:
1953年5月,国家计委开始了准备工作。1955年9月24日,国家计委召开专门会议,李富春提出,根据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编出15年远景计划草案,再根据15年远景计划编制出第二个五年计划轮廓草案。1956年,在周恩来 ... 主持下,编制出《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并于9月交中国 ... 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通过(1956年9月15-27日在北京举行)。“二五计划”实施过程中,前半期主要是围绕着“ ... ”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展开,而随着经济结构失调导致的三年经济困难,后半期致力于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1958年3月, ... 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 ... 总路线”,随后掀起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 ... 。不仅在工业生产上全面提高计划指标,在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人为地加快了发展速度。“ ... ”运动以钢铁为核心,导致了全民大炼钢铁的热潮出现。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与重工业尤其是钢铁工业的核心地位导致经济中产业结构严重失调,工业发展畸形,而农业与工商业发展则严重滞后。随后展开的号称“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化则推动农业领域公有化程度空前提高。公有化程度过高导致个体激励机制失效,农业生产关系脱离生产力现状导致农业生产出现困难。由于恰逢自然灾害与苏联撤走经济援助导致“二五计划”中后期出现三年经济困难,国民经济严重倒退,比例失调。不得不进行经济调整。围绕“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展开的经济调整直到1963年才基本完成。
“二五”计划提出了后人看来根本无法实现的高指标,工业增长速度与农业增速分别为“一五”实际增速的3倍与7倍,主要工农业产品指标都是1952年的10倍左右。实践结果表明,“二五”计划的实施十分失败, 所有指标都没有完成, 实际完成数的平均值只有19%。这一时期工业增长大起大落,增速减慢,农业增长倒退。工业增长前3年,“ ... ”时期的大起伴随着随后两年的大落。1957年工业产值704亿元,1960年为1650亿元,年增长率高达32.8%,但随后的两年就开始大幅倒退,1962年为850亿元,只比1957年略高,只完成计划数的7.2%。农业产值除1958年略有增长外,其他逐年减少,1962年为430.3亿元,与1957年相比年均减少4.3%。在“二五”计划前三年的“ ... ”时期,工业产值增加了1.3倍,而农业产值则减少了23%,并酿成了三年灾害时期人口大量非正常死亡的悲剧。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简介- -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它是在 ... 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 ... 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 ... 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 ... 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 ... 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 ... 改造的基础。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 ... 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 ... 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 生产关系基本确定。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5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60.5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总值的1.9倍。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初步铺开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旧中国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问钢的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棉花产量达到3280万担,都超额完成计划。
“一五”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以工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0%和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占60%作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70%,高于1953、1954两年的投资额,基本建设贷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国家财政紧张。三是 ... 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式通过由周恩来主持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建议》明确规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一)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我国 ... 工业化的巩固基础;(二)继续完成 ... 改造,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三)在发展基本建设和继续完成 ... 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相应发展运输业和商业;(四)努力培养建设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适应 ... 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五)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国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建议》从1958年到1962年五年内的主要指标是: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余下全文>>
现在是第十二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
第五、六个五年计划:1976-1985年,其间经过调整,实际是按照10年规划执行的。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年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年
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
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6-2010年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苏联 ... 和 ... 为摆脱苏联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而实行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 ... 建设。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建设的开端,同时也是人类大规模 ... 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初步建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 ... 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是指自1933年至1937年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领导核心的联共布的领导下进行的大规模 ... 建设的历程。1934年1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年)。1936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1937年该计划超额完成。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7)
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是在 ... 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58―1962)
1958―1962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式通过由周恩来主持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由于实施过程中的巨 ... 动,“二五”计划实际上分成 “ ... ”和调整时期两个阶段。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它是在 ... 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 ... 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 ... 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 ... 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 ... 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 ... 改造的基础。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 ... 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 ... 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 生产关系基本确定。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5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60.5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总值的1.9倍。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初步铺开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旧中国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问钢的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棉花产量达到3280万担,都超额完成计划。
“一五”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以工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0%和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占60%作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70%,高于1953、1954两年的投资额,基本建设贷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国家财政紧张。三是 ... 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式通过由周恩来主持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建议》明确规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一)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我国 ... 工业化的巩固基础;(二)继续完成 ... 改造,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三)在发展基本建设和继续完成 ... 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相应发展运输业和商业;(四)努力培养建设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适应 ... 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五)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国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建议》从1958年到1962年五年内的主要指标是: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余下全文>>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除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每五年编制一个“五年计划”。
news.xinhuanet/lianghui/20010305/407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