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原因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一、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简介
二、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原因
三、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危害
四、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高发人群
五、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预防方法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系由于胆囊切除术后所出现的与胆系病变有关的临床症候群。也称胆囊摘除后遗症、再发性胆道综合征。
一般认为胆囊切除后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病人可出现一过性症状,可很快消失,不到10%的病人可因症状持续而需要积极治疗。
1、术前症状继续存在
1.1、诊断错误或不全面:胆囊异常的标准不正确、吞气症、易激惹结肠、食管裂孔疝、十二指肠溃疡、冠状动脉疾病、肋间神经炎。
1.2、复发性胆石。
1.3、肝内结石。
1.4、邻近器官的病变:胰腺炎、Oddi括约肌狭窄、狭窄性胆总管炎或胆管炎、 肝病(肝硬化)、肿瘤被忽视。
2、胆囊切除术本身引起的症状
2.1、手术操作失败:遗留了肝内或肝外胆管结石、肿瘤被忽视。
2.2、手术操作失误:损伤胆管。
即刻:出血、胆汁性腹膜炎、脓肿、瘘管;迟发:狭窄、胆囊管残余。
2.3、术后粘连。
2.4、生理紊乱:摘除了有功能的胆囊、Oddi括约肌运动障碍。
3、其他精神性因素等。
1、其他并存病
近1/3的病人是胆囊切除前未作详细检查,将一些病症忽略而只诊断为胆囊疾病,做了胆囊切除术,常见的如下:
1.1、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
1.2、胃部疾病如胃溃疡、胃炎。
1.3、十二指肠病变,如乳头炎、乳头旁憩室。
1.4、胰腺疾病,如慢性胰腺炎及肿瘤。
2、胆道动力障碍
在正常情况下胆道平滑肌受神经和体液调节,胃肠激素和神经冲动一起和谐地调节胆道不同部位的舒缩活动。如进食后,胆囊平滑肌收缩Oddi括约肌舒张,从而促使胆汁进入十二指肠,参与消化作用。
胆囊切除后,这种平衡受到破坏。大多数病人能够通过神经体液机制适应和代偿这种平衡。少数病人难以适应,有的检查发现Oddi括约肌压力升高,且收缩的频率加快。进食后胃肠道激素分泌得不到反馈性抑制而增加,使胆道平滑肌异常收缩或痉挛,而导致腹痛。此类病人口服消炎利胆药症状会消失。
3、胆总管残留结石
主要原因是术前漏诊,其次是术中操作过程中胆囊结石滑入胆总管或肝内结石排入胆总管。
术前术中未能发现,术后出现胆绞痛且伴黄疸、发热、Chancut三联症,怀疑胆总管结石的病人,最好的诊断方法是MRCP和ERCP。
一旦确诊,最好的方法是内窥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EST)取石,否则需再次手术治疗。
4、残留胆囊或胆囊管残留过长
在复杂胆囊切除术中,常因局部炎症、水肿、粘连等使Calot三角模糊不清或其他原因致肝外胆管显露不清,为避免损伤胆管而施行胆囊大部分切除或胆囊管残留过长(>1cm),术后形成小胆囊或伴结石而发生症状,其症状类似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B超、MRCP和ERCP明确诊断残留胆囊和胆囊管残留过长,再次手术是唯一的方法。
5、十二指肠乳头狭窄
此种情况少见,目前公认的原因是由于胆总管炎症或小结石或探查操作粗暴通过乳头等引起局部损伤、纤维化导致狭窄,使其动力功能发生障碍,胆汁和胰液引流不畅,胰胆管内压增高,而出现上腹疼痛症状,治疗做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效果良好。
6、十二指肠胃反流
胆囊切除术前无消化性溃疡、胃炎、食管炎,而术后出现剑突下烧灼感、嗳气、上腹疼痛不适等症状,可能是十二指肠胃反流所致,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动力学改变是引起十二指肠胃反流的主要原因。
此类情况使用胃肠动力学药物治疗有效。
7、十二指肠或小肠与胆囊床粘连
胆囊切除后,胆囊床创面与十二指肠或小肠粘连导致术后发生肠梗阻,病人表现为术后上腹阵发性疼痛,恶心、呕吐频繁,胃肠造影多以明确诊断,治疗如保守无效应以手术解除粘连。
有过胆囊切除病史的患者。
1、积极开展中西结合治疗胆系疾病,掌握好手术适应症,尽可能减少急症胆道手术,选择好手术方式。
2、普及胆道影像诊断方法,充分了解胆道病理改变。
胆道造影、胆道镜检查、胆压测定等有助于提高胆道手术的治疗效果。
3、我国肝内胆管病变较为罕见,手术难度较大,提高胆道手术技巧十分重要。
各种胆道手术如能消除病因、预防胆道狭窄、建立通畅引流,发生胆道术后综合征的机会肯定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