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教案 学古诗沁园春雪大班

教案 学古诗沁园春雪大班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问题补充说明:教案 学古诗沁园春雪大班

教案 学古诗沁园春雪大班

主备人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审核人

单关审格变命法错怀元课题 诗歌

单元

教学目标 1.积累属状本单元中一些重点字词和经典诗句。  

2.注意新诗的艺术特征,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威曲缺重轴几数晶销罪很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3.联系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来自感受我国壮丽山河,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单元

重、难点 1.反复诵读,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感情。

2.展开想象和联想,抓住诗歌“意象”的特点,体味诗歌的“意境”。

3.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360问答术表现手法。

4.揣摩语言,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

单元

教学设想  1.寻找一个切入口,营造学诗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如:适当重组诗歌教学内容,利用背景知识及诗人的魅力感染学生,组织诗歌朗诵比赛等。

2.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唤起学生的形卫右晚移权其象思维活动。抓住关键字词适当点拨,启发学生认真的思考和体味,起到抓住一点,带动全篇,突破一点,解决一片的作用。

3.落仍占朝织吗鲁言仍停搞教学中尽量减少对学生思想情感的“规范”,侧重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鼓励个性化理解、感悟,有意识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判断力和感受力,让学生在鉴赏诗歌之余,能由作品生发开去,在潜移默化中劳顾知成木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感悟出人生的哲理、真谛。

4.鼓励学生拓展品读诗歌,互相推荐课外好诗好词,互相介绍鉴赏心得。

单元教学时数分配 1课(2课时)2课(2课时)3课(1课时)和答给移何销4课(2课时)综合(3课时钱罗板该斤向心)

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 1奏留比诗鱼.1沁园春•雪

2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及停顿。

3.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让持东致之条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二、过程与方法

1.学周诉生结合文中的注释,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内容。

2.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根据词的内容,发挥想象,以小组为单位,描绘出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3.设计问讨问题,结合学生绘出的图画进行串讲,引导学生体会本阕词的壮美意境和诗人的豪迈情怀。

4.结合几首描绘雪景的诗词,教师派福块物欢东置奏操企起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加深对本阕词主题的理解。

三、情感粮杂异机临饭六考配、态度与价值观

1.学算北套玉最小物哥大生能够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作为革命领袖,挥斥方遒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2.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客观的功过观和正确的历史观。

重点难点 重点 感悟、理解诗词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难点 感悟毛泽东宏大气魄的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 教法 朗读法比较阅读法

学法 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相关图片录音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教学流程 自主学习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本乱显英井洲措差协词上下阕个用两个字统领内容,请写出这两个字,。

(2)诗词最讲究想象,本词能表现词人想象的句子你知道吗?请写出:。

你还能从别的诗词中写出一句吗?。

(3)《沁园春•雪》上阕是描写祖国大好河山,是一幅色彩艳丽的风景画,如果让你给这幅画题个题目,你如何写:。

(4)《沁园春•雪》下阕评论了几个历史人物,请写出这几个历史人物的名字并写出他们的一件历史故事:秦皇:历史故事。汉武:历史故事。唐宗:历史故事:。宋祖:(历史故事:一代天娇:历史故事:。

(5)本词是咏雪的,请再写出两句咏雪的古诗句或词:

(6)请再写出毛泽东的另外两首诗词:,

。。(其中的两句即可)

(7)《沁园春•雪》最后提到的“风流人物”是哪样的人物,请举两个例子:,。在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也有那样的“风流人物”也请你举出两个:。

教师导学 第一课时

师生互动 补充修正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引入课文:

自古以来,喜爱踏雪赏雪的人比比皆是,其中不乏文人雅士。美丽的雪景使他们动之于情诉之于文。咏雪的文,不胜枚举。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诗人毛泽东就是其中一位,他对雪景情有独钟。1936年2月,毛泽东在陕西清涧袁家沟准备率领红一方面军渡黄河开赴河北抗日前线。适逢下大雪,雪后毛泽东兴致所至,登高远望,挥毫赋词《沁园春•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探究学习

(一)初步感知,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和本词背景。

1.关于词:

词,即长短句。其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构成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

2.播放配乐朗诵《沁园春•雪》,注意音准、情炽,领会其节奏。

(1)正音:

分(fèn)不能念成fēn

娆(ráo)不能念成yáo

逊(xùn)不能念成sūn

汗hán不能念成hàn

俱(jū)不能念成jù

数(shǔ)不能念成shù

朝(zhāo)不能念成cháo

(2)朗读的时候要激情饱满,声音洪亮。

(3)节奏示范: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3.学生有感情朗诵全词,先齐读,再指名读。

4.朗读阅读提示,谈谈对写作背景的认识,得出:

(1)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

(2)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欣赏“北国风光”。

(3)面对壮丽的河山、茫茫的白雪,恰逢肩负重任之际,豪情满怀词里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二)整体感知,探究课文。

1.主要包括两个内容:(1)描绘壮丽河山(2)抒发个人情怀。

2.本词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决心。请学生试着从词中找出扣住这两点的两个字,并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讨论得出“望”、“惜”两字。表达作用:“望”、“惜”为“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一个,读诗词找到这样的领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词。

“望”统领部分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惜”统领部分是“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三、迁移拓展

我们还学过一首写“雪”的古代诗歌,这首诗歌是代的写的《》,这首诗歌中名句是。

四、总结收获

这首词以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写景论史,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五、巩固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拼音:

沁()分()外妖娆()逊()数()风流人物

2.阅读课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A、写出采用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

B、写出词中过渡性的句子:。

C、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

D、词中押韵的字:;韵脚是:。

E、“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词的;“雪”是词的。

六、布置作业

课文背诵

第二课时

师生互动 补充修正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

2。检查背诵情况。

二、探究学习

(一)研读词文,探究问题

1.上阕部分以“望”为分水岭,分成的三个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不同?选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并说说它好在哪里。

(1)写景上的不同点:

开头三句总写北国雪景,为总写;“望”统领的句子是具体描写眼前实景,为实写;最后三句是描写想象之景,为虚写。

(2)谈谈词的语言妙处

“千里”、“万里”,点出诗人登高远望,视野开阔,从眼前之景,扩展出想象之景,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冰封”、“雪飘”以仰视的角度,从地面到空中,静动结合,静穆中充溢着飘舞的动态美。

“长城”、“黄河、”、“群山”、“高原”体现北国风貌,又为我们伟大祖国象征的形象,显示了自己胸怀博大宽阔,气魄雄伟旷达。

“莽莽”、“滔滔”回应“雪飘”、“冰封”,凸现大雪纷飞中的白茫茫的景色,寒冷之强烈,以及黄河封冻之神速。

“银蛇”、“蜡象”、“试比高”,运用了比喻、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静景动写,自然景物为之灵动活跃。“试比高”反映了当时的雪越下越厚,越积越高,给人以群峰高原逐渐增高直插云霄的感受,更反映出他积极昂扬的内心情怀。

(3)听录音,指导学生朗读上阕,注意读准轻重缓急,再次品味诗意和语言的妙处。

播放朗诵录音:“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部分。

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千里”、“万里”朗读时要适当延长,读慢一些,表达出意境的开阔。“望”字要重读,“长城”“黄河”要延长声音并略加重音。“莽莽”、“滔滔”要读出雄浑的气势。

2.再听配乐朗诵,请同学边听边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北国雪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然后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出来。

想象途径:首先勾勒长城、黄河、远山、高原的轮廓形象;其次使画面还原于动态的环境之中,大雪纷飞,河流封冻,远山似在舞动,高原似在奔驰;最后给画面着以细部的颜色以及渲染整体的氛围。

2.欣赏配有画面的配乐朗诵,请学生跟读并思考:

上阕在已经具体描写了雪景,为什么还要宕开一笔写“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想像雪景:雪霁天晴,日光雪光交相辉映。皑皑白雪宛如给大地穿上洁白晶莹的衣衫;旭日映照,又好似给大地披戴上鲜红透明的外衣。写实结合想像,原先沉闷的雪景霎时焕然一新,读来心灵为之振奋。

想像之景另有意味: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暗示对革命美好前程的希望和信念。

再读上阕,指导学生读出字里行间作者所融注的深厚思想感情。

3.研读下阕

(1)上下阕中哪一句话起到过渡作用?

全词以“望”、“惜”作为上下两阕的两个领字,前者领起对景物的描写,后者领起对英雄人物的评价。而“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上下阕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全词浑然一体、严丝合缝。

(2)壮美的祖国山河孕育了优秀的中华儿女。自古以来,英雄辈出,他们的功过是非当如何评价?尤其对封建帝王,更是难以断定。那么诗人又是怎么评价他们的呢?

先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这五位帝王的历史功绩,教师做适当补充。

五位有影响的封建帝王曾经建立过辉煌业绩,有其积极的历史意义,但也都犯了致命的错误:穷兵黩武,横征暴敛,将百姓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其功过从“略输”“稍逊”“只”等词可以看出。然而作者并未做史书式的评价,而用满含感情的“惜”字,可谓一字千钧,力透纸背。

(3)“惜”字中包含哪些复杂的感情?

“惜”中有褒:肯定他们的历史功绩,长于武功,都是中华豪杰。

“惜”中带批:批评他们短于文治,他们的不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惜”中含信:赞美当代无产阶级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相信他们必将超越前人。

(4)诗人认为哪一位帝王最缺乏文采?为什么?

成吉思汗最缺乏文采。因为其他几位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而成吉思汗是“只识弯弓射大雕”。

4.质疑问难:

(1)诗人认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多媒体放映记录片段:

播放工业、农业、国防、水利、科技等不同领域人民大众所创造的种种奇迹。让学生感受到人民大众为当代真英雄的说法非常正确,感受到中国的命运必须掌握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手中,中国革命必须依靠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才能取得胜利。

指导学生齐读下阕,提示:

过渡句,要读出豪情;“惜”字要延长音节重读,语词略带低沉,体味并表达出丰富的意味。

(2)本词旨在赞颂无产阶级人民大众,那为什么还要大书雪景,评点帝王呢?

作者大笔挥洒,极书北国雪景,然而并未停留在雪景上,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丰富独特的想象:茫茫冰雪世界,呈现出阳光照耀大地后红装素裹的瑰丽景象。顺理成章的引出叹服于自然美景的英雄人物,达成到评价封建帝王的过渡。功绩卓著的英雄一世的历史的巨子已经灰飞烟灭。更何况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在历史上留下种种遗憾。相形之下,唯有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因此,写景是为后面抒情议论作基础,评说古代帝王的不足,则为了衬托出当代无产阶级英雄。

三、迁移拓展

思考比较下面这段描写雪景的文字和本词上阕部分的区别。

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撤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悄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雪》鲁迅

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撤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悄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雪》鲁迅

展示的描写性文字,纯粹写景,描绘出北国雪的特征。本词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浓彩重墨加以描绘,气势恢弘,生气勃勃。句句写景,句句抒情,表现出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

和所选散文的文字相比,本词的语言更为简洁、凝练和传神。

四、总结收获

上阕侧重于写景,下阕侧重于抒情、议论。上阕由写景开始,先概括、后具体,再想象;下阕先过渡,由物及人,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主题。

词中巧妙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此外,词中多用四字短句,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富有韵律美。

五、巩固训练

1.写出含“雪”的四句古诗词。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辞。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千里冰封,万里飘雪()

3.比较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丛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思考与讨论:

1.跟本文相比,这首词在思想内容、语言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点?

2.你更喜欢哪一首词?请说出这样选择的理由。

六、布置作业

1.有人评价毛泽东为:“一身文武双栖,将军利剑诗人笔。”你是否赞同?试以本词为例,谈谈你的看法。

2.完成配套练习册

板书设计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

上阕:物――江山惟余、顿失、银蛇、蜡象(分)

写景抒情红装素裹,妖娆想象(总)

沁园春•雪

江山――英雄过渡(抒情)

下阕:人――英雄惜评古叹惋(议论)

议论抒情看论今赞美(抒情议论)

批改辅导 班级人数 上交人数 上交率 批改人数

批改

反馈 优点

不足

辅导

改进 姓名

内容

效果

教学反思

新啦

课题:沁园春•长沙课型:讲读课第几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及重点:

教会学生鉴赏诗歌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体会把握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体会本词的崇高的风格特征和重点的审美意象

教学思路和方法设计:

思路和方法:诵读词句,欣赏词中景,情感体验的把握,思想的陶冶。

1)诵读:通过老师的诵读或者录音示范,分辨重音,把握节奏和速度,体会诗词的感情和音乐美。

2)讲解:讲解内容包括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遣词造句的方式,风格的把握。

3)启发: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相关文本之间的自由联想,比如古代文学作品中“悲秋”的作品,毛泽东诗词中同风格作品的配读,启发学生诗歌鉴赏的艺术感受力。

4)品读:对诗眼佳句认真品读,使学生能够对作品深入理解。领悟毛泽东的政治理想,浪漫主义情怀。把握意象,意境,崇高,三个美学范畴,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深情导入,酝酿情感:

由学生或者教师激情朗诵一遍课文后,引用朱光潜先生的原话:“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自然就能欣赏小说戏剧以及起塔种类的文学。能欣赏诗的人,他绝不会感到人生是干枯的。”

教师介绍毛泽东诗词的代表性篇目《沁园春雪》、《菩萨蛮•黄鹤楼》、《菩萨蛮•大柏地》《十六字令三首》等等,整体的意境博大,气势磅礴,景物明丽的特点。

教师介绍本词的时代背景:几个关键词: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1915年袁世凯称帝,毛泽东印发反袁小册子,1916年驱逐军阀张敬尧。

二、深入文本,具体赏析:

(一)赏析上阕:

品读佳句,整体把握。思考:上阕写景,哪一处写得最好?上阕部分的领字是哪一个?学生回答:“看”字。领起七句(教师补充“”为什么是看?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

(1)“独立寒秋”句,交代时间地点和环境。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

(2)“看万山红遍”句,“万”字点出群山叠嶂之态。(插入:毛泽东诗词里的“万”字用法,总结。

名句基本都和“万”字有联系

豪放大气,用湖南话来说是“霸蛮”。可以做一个具体的、量化的分析,毛泽东诗词里面大的字眼,名词要么是天,要么是海,要么是山,量词都是亿、千、万,尤其是“万”字,平均一首诗里不止一个“万”字。比如说“看万山红遍”、“万里雪飘”、“一万年太久”、“万类霜天竞自由”。他的警句、名句基本都和“万”字联系在一起。比较集中的如《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看看这气势,这里用了3个“天”、3个“万”、2个“千”,还不包括“冲霄汉”、“红旗乱”、“风烟滚滚”这样的大词,真是声色雄壮,文气浩荡,一泻千里、势若长江大河!有一首很经典的是1934年红军长征之前的,《清平乐•会昌》,那是毛泽东政治生涯、军事生涯最低谷的时候,甚至还有生命之虞。当时他被排除在领导核心之外,不带他长征,把他当瞿秋白那样处理,留在当地打游击,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借刀杀人。但是毛泽东写“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格调明朗,情绪阳光,毫无伤感压抑之状。)

“遍”,把“红”之色彩淋漓尽致的表达,“漫”字写出江水满溢,视野阔大的场面,“争”字,写出千帆竞发,乘风辟浪的气势。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木浸染红色,近看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一近一远,两处景观勾勒出来,。

(3)“鹰击长空•••”句。一俯一仰,上下的景物尽收眼底。仰望天空,雄鹰有力的翱翔。俯视水中,鱼儿欢快地畅游。“鱼翔浅底”的“翔”,古义中有两个意思:a回旋的飞。《岳阳楼记》里面不是有“沙鸥翔集,锦鳞游泳”b行走时双臂张开《礼记•曲礼上》:“室中不翔。”(意思是:“室内空间狭小,不要张开双臂占用过多的空间妨碍别人”)“鹰击长空”的“击”,古义为敲打《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不肯击缶。”②攻打,刺击。③屠杀《后汉书•马援传》:“击牛骊酒,劳飨军士。”④撞击,接触。击水,庄子的《逍遥游》:“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课文取第二个含义,形容矫健有力。在这里,我们可以联想起初中学过的高尔基《海燕》,来类比联想“鹰击长空”的画面,达到文本之间的想象联接。“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积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体现了不怕困难,果敢坚毅的革命者形象。另外,“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按常理应该是雄鹰在飞翔,鱼儿在水中击水。即“鹰翔长空,鱼击浅底”。这样表达的独创性何在?动词的对调,使得二者的表达具有了互文性,在意象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一个水天一色的景观。

(4)“怅寥廓”的“怅”字,表示出词人对时代乱世的深沉思索,对中国未来蓝图呕心沥血的探究。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兴衰的真正主人呢?表达了作者力挽狂澜的气概和崇高的革命信念。北大的一首校歌,也同样地表达了民国时期青年才俊的豪迈之情,我们可以联系起来一起欣赏:“狂歌曾竞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约。”

(5)对上阕的思考:A、词人同样写秋景,和以往中国古典诗词表达有何联系和区别?“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偶尔也出现了一反悲秋态度的作品,如《题淮南寺》程颢“南去北来休便休,白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仅仅局限于个人的达观泰然的态度,而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体现的是豪迈昂扬的气韵,这种内在的生命力由毛泽东笔下传达,关注的却是一个时代的青年对民族对国家的展望和奋起。于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颠覆既定的秋之“悲凉”的审美范型,为“寒秋”意象的主观情感方面注入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

B、何谓“意象”?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不过,《周易》之象是卦象,表现为阳爻、和阴阴爻两种组合符号,这两种符号组合成六十四挂,原本是用来记录天地万物及其变化规律的,后来发展到历史、哲学范畴。诗学借用并引申之,“立象以尽意”的原则未变,但诗中之“象”已不是卦象,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物象。“这种创造意象的能力,永远是诗人的标志。

比喻是诗歌(文学)的重要手段,明喻在荷马的诗中比比皆是。亚里士多德最早指出隐喻是诗歌之本。”所谓明喻或隐喻,也就是比喻性的意象,称之喻象(由比喻产生的形象)。黑格尔关于美与艺术的定义,与诗的意象理论也是相通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个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

20世纪初,英美现代派诗歌创作方法的核心,美国诗人庞德在《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中给意象下定义:“意像是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意象不是一般的形象,而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形象。一方面意象派诗人强调客观事物,表现主观必须通过客观事物形象:以客观约束主观,竭力避免改变客观事物的形状和性质,赋予客观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也不是一种普通的比喻,另一方面,意象派诗人强调描绘客观事物必须表达主观的感受和体验,赋予客观事物以生命和情感,诗人的主观激情和客观形象融为一体,成为一个自身完整的复合体。

如美国诗人桑堡的诗歌《雾》:“雾走来/小小的猫脚/它坐着/纵览海港与城市/沉默地弯着腰/然后向前移动”全诗建立在一个准确的意象上:雾是“小小的猫脚”。诗人对雾没有一处主观抒情的描写,也不加一句评语,但他对雾那种轻柔与神秘的独特感受,融进了“小小的猫脚”,具体而形象,使诗歌含蓄、集中、凝练富于感性,为20世纪现代派诗歌的产生与发展打开了一条新的途径。

然而,由于意象派诗人过分强调意象为生活中瞬间的情景和感触,强调真觉的作用,忽略了思维及其他因素,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在诗中限制发议论限制抒发主观感情,意象派又有其局限性,束缚了诗人的创造力,只能写一些精美但意境狭隘,内容单调贫乏的短诗,缺少宏伟的气魄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较难反映广阔、丰富不断变化的社会和人生。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许多古诗名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忆江上吴处士》)”、“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意象。

有时,诗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这便也是意象。即相对于物象的事象,相对于自然意象的社会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