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出自哪里,有什么样的历史背景?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感谢邀请,紫气东来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光听这句话,就让人听的热血沸腾,更深深触动了我们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出处:这一句话出自西汉名将陈汤的上书:"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侵犯强大汉帝国的,即使逃得再远,也一定要诛杀,汉朝的威严不容冒犯。
我们都知道,汉朝的大患一直都是匈奴,从西汉建国到西汉末年,匈奴反复无常,经常侵扰汉朝的边境;汉武帝时期,涌现出卫青、霍去病等名将打得匈奴毫无招架之力,匈奴自此安分了。
当时的历史背景:
西域的局势
当时西域的情况比较复杂。汉宣帝时期匈奴内乱,五个单于争夺王位,其中郅支单于实力雄厚,以武力兼并呼偈、坚昆、丁令三国,日益强盛。
匈奴的反叛
两国相争、不斩来使,而郅支单于口口声声准备归汉,竟然出尔反尔、杀了大汉使臣,这是典型的外交挑衅外加赤裸裸的敌意行为!先囚禁了汉朝的使者江乃始,后又杀死使者谷吉。郅支单于自知有负于汉朝,害怕汉朝出兵报复,就向西跑到康东部,远离汉朝边境几千里。在那里,郅支凭武力胁迫乌孙、大宛等小国进贡,郅支还侮辱出汉使,以嘲讽的口吻说:"居困厄,愿归计强汉,遣子入侍。"汉使听出他的言外之意,还有取代皇帝的野心,真是狂妄至极。
一代名将陈汤登场
他平民出身,祖上毫无功荫可袭,相比前辈卫青和霍去病,他的仕途也是坎坷,不过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拼搏,他终于被任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与西域都护甘延寿一起出使西域。
面对郅支单于杀完汉使逃跑后远离汉境的情况,郅支跑的远远的,虽然一时间边境再无烽火之忧,但从汉宣帝以来就确立的西域秩序开始面临挑战。
众多的西域诸国,都因为这事把眼睛瞄向汉朝,毕竟当时的小国以汉朝为尊,现在有人出手挑战你底线,作为大国的汉朝,岂能坐视不管!
如果放任不管,大汉王朝多年来在西域用铁血刀兵辛苦打造出来的威望,恐怕就要毁于一旦,因此陈汤决定先下手为强。
公元前36年冬,在郅支单于杀害汉使、远离边境八年后,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副校尉陈汤统率四万大军征讨,一举格杀郅支单于,并生俘一百四十五人,投降者一千多人,斩获颇丰、全胜凯旋。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彰显了大汉王朝的威严和气势,虽然大汉王朝早已成为历史,但后世之人依旧不忘初心,从当初的强汉王朝到现在强大的中华民族,“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为中华民族的强大而感到深深的自豪。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的原文出自《汉书陈汤传》,原文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中华民族是以农耕为主体的民族,农耕文明创造出的物质文明成果是高于北方游牧民族的。所以,北方游牧民族常常掠夺中原的财物。中国历史贯穿着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争斗。秦朝时期修建长城就是防备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汉武帝时期,大汉王朝经过几十年的休息生息之后,开展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经过几十年的杀伐争斗。大汉王朝确立了强国的地位,北方的游牧民族被收服,在政治上承认了汉王朝的领导地位。这就是上文中“强汉”的意思。
在汉武帝时期连年不断的对外战争中,本来收敛含蓄的农耕民族展示出了雄强之气和血性尚武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性格在爱好和平,与人为善之外的另一个层面。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汉武帝后期,连年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国力,武帝后期,中原和北方又恢复了和平的局面。战争的结果虽然基本上解决了匈奴的问题,但是,北方草原上游牧的民族,始终存在着。战争虽然结束了,但西北边疆上,大汉王朝始终有政治和军事设施的存在,以监管各个部落的局势,防止某一部落的壮大。因为这样的话,就会对汉朝边境安全形成威胁。因此,汉朝在卫青、霍去病等英雄之后,陆续出现了许多经营边垂,立功大漠的英雄人物。比如张骞、班超、甘英等等。陈汤也是扬威绝域,立功大漠的英雄人物之一。
陈汤是西汉后期人物。其立功大漠的时间是在汉元帝之时。说起汉元帝,大多数人不会有什么印象,如果说起昭君出塞,中国人大约都会知道。汉元帝就是派昭君出塞的那一位。这样说起来,出塞的王昭君与“明犯强汉,虽远必诛”还是有点间接联系的。
在汉元帝前一代皇帝汉宣帝的时候,匈奴内部发生混乱和争斗。当时有五个单于争做匈奴大头领。因为在之前的战争中,汉朝建立了领导权。匈奴的头领,必须得到汉朝的支持。这时,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同时向汉朝示好,都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汉朝。汉朝也与两边同时保持关系。
后来,呼韩邪单于亲自跑到长安向汉朝称臣。顺便娶了王昭君。呼韩邪到汉朝之后。郅支单于以为呼韩邪投降汉朝不会再回匈奴,于是,他便抢了原来属于呼韩邪单于的土地。但很快,汉朝派兵送呼韩邪回匈奴。这样郅支单于心里很不爽。觉得汉朝偏袒呼韩邪,而不支持自己。于是,就开始和汉朝找麻烦,把汉朝的使节扣下侮辱等事都做了。
汉元帝初元四年(前45年)。郅至单于派使者到汉朝,表示原意举国内附,并想要回自己的儿子。按礼制,汉朝要派使者,把郅支单于的儿子送回去。因为郅支在之前已经表现出对汉朝无礼的举动了。朝廷都认为出使到郅支王庭是很危险的事。于是,有大臣主张使者送到边界就回来算了。但是,奉命出使的卫司马谷吉说:“我们既然把匈奴的小王子养在汉朝,就是为了建了情感上的联系,使汉匈和好。如果送到边界。这种情感就会被破坏。郅支虽然无礼,如果我去了之后,他们不杀我,双方互示友好。正是我们的目的。如果他们杀了我。得罪汉朝之后,必然要向远处转移。这样对汉朝也有利。如果送到边境之上,岂不是说明堂堂大汉朝怕了他们?”由于谷吉的坚持。汉使把郅支王子送回了匈奴。而郅支也果然杀害了汉朝的使者。
郅至杀害了汉使之后,果然向西逃奔。到了康居。康居王以礼相待。可是郅支凭借自己的势力,吞并了康居。并且威逼周围的部落,向他进贡。小部落无力反抗。只能服从。
郅支的行为。打乱了秩序。让汉帝国十分恼火。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4年),陈汤与甘延寿到西域任职。陈汤认为,匈奴人不讲礼法,服力不服理。如果让郅支折腾下去,坐大之后,必为汉朝大患。现在,郅支虽然远,但是,他们的城郭也不很坚固,兵器弓箭的质量也不行。如果用屯田的官兵,再征集西域各国的兵马,完全可以出其不意,把郅支给灭了。
陈汤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事甘延寿说了。甘也同意。陈汤说,要不咱们就干吧?甘延寿说,不行,要请示朝廷同意才行。陈汤说:如果请示的话,朝廷肯定不批,这事就做不成了。这时候,甘延寿恰好病了。陈汤便自己干了起来。他假传朝廷的命令,征调西域各国兵马,加上汉朝屯戍的兵士。准备攻打郅支。甘延寿到这时候,只能跟着陈汤一起干了。
最后,陈汤、甘延寿率兵一举歼灭郅支。郅支单于的脑袋被砍了下来。其余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共一千五百一十八人被杀。郅支到此烟消云灭。
陈汤出兵的时候虽然没有请示朝廷,却为朝廷写了劾己书。灭了郅支后。陈汤、甘延寿便给朝延上书,汇报此战的结果。“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就出自这篇奏疏中: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康、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籓,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段话的意思大体是这样:我听说天下大义,应该是政治统一。远方的蛮夷,都应该听从天子的号令。古代中国有成康之世,虞舜之世都很强大,今天的汉朝,同样是强大的。匈奴的呼韩邪单于,已经成为中国北方藩属的首领了,但是郅支单于却不听领导,胡作非为,罪恶滔天。他以为自己离的远,大汉朝就不能把他怎么样,就敢不听话。现在我张汤和甘延寿带领正义之师,代表天意诛灭郅支。依靠皇帝神明,上天保佑。今天终于把郅支灭了。郅支单于及部下作恶者,都被斩首。我觉得应该把他们的头颅悬挂起来示众。让万里之外的人都能明白,侵犯我强大汉朝者,就算离得再远,我们也会消灭他!
以上就是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来历和背景。这句话表现出了中华文化的血性阳刚一面和尚武的精神。同时也表现出了真正的大国自信。这种自信,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的。因此,在电影《战狼2》中,这句话被拿过来赋予了现代精神成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做为历史人物,陈汤当然有自己的局限。这个问题讨论起来就复杂了。但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应该是毫无疑义的。我个人最敬仰他的地方在于,当国家有难之时,一定要挺身而出,解国家之难,为民造福。陈汤与《战狼2》主人公相似之处在于。当国家需要时,没有人命令他们去干什么。他们也会投身而出,以身报国。这是一种只有大国之民才会有的胸怀。
遥远神秘的国家
今日的新疆在遥远的两千年前被称为西域,是个幅员辽阔且小国林立的地方。其地北接乌孙、南控祁连山、东濒大汉、西至葱岭,因此南北长千余里、东西宽六千余里。地形为南北皆有大山,中间那条大河有葱岭(今喀什噶尔河)和于阗(今和田河)两个源头,在昆仑山下汇合后(今塔里木河)流向蒲昌海(罗布泊)。起初西域有邦国36个,随后分裂成50多个,从大汉玉门关出来有两条道,第一条为途径鄯善沿着(今新疆昆仑山)的北麓可至莎车国,沿途分布着大月氏、安息等国,第二条是从车师出发沿着北山(今新疆天山)可至疏勒,零星排布着大宛、康居、奄蔡等国。
据《汉书》记载“康居国,王冬治乐越匿地。到卑阗城。去长安万二千三百里。不属都护。至越匿地马行七日,至王夏所居蕃内九千一百四里。户十二万,口六十万,胜兵十二万人。东至都护治所五千五百五十里。与大月氏同俗。东羁事匈奴“可以分析得出,康居国有3个重要的城市,分别是冬季都城越匿地、夏季都城蕃内、经济重镇卑阗。其中卑阗距离长安一万两千三百里,距离越匿地骐骥要跑七日,而去蕃内则有九千一百零四里。而户籍方面有户数十二万,人口六十万,士卒十二万,因为实力弱小所以不得不对匈奴仰人鼻息!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承平日久的康居国不幸惹上了祸事。那时候郢支单于作威作福于西域各国,如此一来康居国王首当其冲,杀王妃及贵人百姓共数百人,更有甚者尸体肢解投入枯井中,其场景之惨令人发指。除此之外还发配康居国的百姓,500人为一班轮流修筑城池,一干就是两年才结束!其疯狂的程度塞外无人能及,有3波汉朝使者死于其手,最后竟然敢不奉召入京,只是把儿子送到长安为人质。
当时在西域的最高官员是陈汤与甘延寿,经过通力合作之后,将郢支单于枭首,阏氏、太子、左右贤王皆被斩,俘虏145人,主动投降的有千余人,另外释放了被郢支单于囚禁的西域各国王15人。回朝后陈汤说出了:“明烦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千古名句。按一般人的理解,此时的陈汤应该是拿着关内侯的俸禄的生活,然而事实是没过多长时间他就罢免一切官职流放边疆了,个中原因纷繁复杂下文详说!
光环之下的人生
原因一:
后皇太后同母弟苟参为水衡都尉,死,子伋为侍中,参妻欲为伋求封,汤受其金五十斤,许为求比上奏。弘农太守张匡坐臧百万以上,狡猾不道,有诏即讯,恐下狱,使人报汤。汤为讼罪,得逾冬月,许射钱二百万,皆此类也。——《汉书》陈汤家境贫寒,后来拿着多年的积蓄送给上官,谋得建功西域的机会,凭着敢舍一身剐能把皇帝拉下马的勇气,平息了西域的乱况实现了名利双收,然而年幼贫寒的生活始终是他心中的一道伤疤,所以有了职权以后趁机捞钱也就水到渠成了!但是没曾想他竟然把手伸向了皇太后,更没想到的会东窗事发!
原因二:
估计大多数人都被陈汤的豪言壮语感动的鼻涕四流,都没有注意到在平息西域事件中他破坏了官场规矩。这一点在《资治通鉴》中有详细的描写,一开始陈汤跟甘延寿说此事的时候,甘延寿是准备先上报朝廷后再做去处,然而立功心切的陈汤利用甘延寿生病,私自调动兵马为甘延寿所阻止,最后骑虎难下的陈汤逼迫甘延寿与他一起行动。此举的害处在《读通鉴论》指出来了,其后戍边将士常常不等朝廷的命令就擅自行动,让朝廷始终处于被动无赖的局面!
陈汤幸郅支之捷,傅介子徼楼兰之功,汉廷议者欲绌而勿录,可矣;介子、汤无所受命,私行以徼幸,既已遂其所图,而又奖之,则妄徼生事之风长,而边衅日开。若第五伦之欲弃耿恭也,则无谓矣。——《读通鉴论》综上所述,陈汤的一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那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自作主张与先斩后奏,更不能妄自尊大而要谨小慎微,只有如此才能避免飞来横祸打乱我们快乐幸福的生活!
(这句话出自西汉名将陈汤的上书:“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原文是这样的:“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 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 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 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陈汤,字子公,汉族,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北)人,西汉大将。西汉元帝时,他任西域副校尉,曾和西域都护甘延寿一起出奇兵攻杀与西汉王朝相对抗的匈奴郅支单于,为安定边疆做出了很大贡献。电影《战狼2》对这句话略加改动,同样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那种气势!在看腻了好莱坞拯救地球拯救苍生后,终于,我们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英雄”,我们中国人也能够以保护者的姿态站在银幕的中心,这是实力和自信的表现。事实上,无论是《湄公河行动》还是《战狼2》,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铁血英雄,虽然他们是虚构的人物,但他们来源于现实,更来自我们中国人抵御外敌和自强不息的心!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是我们今天的说法,在电影《战狼》中,因为有了这句话,票房都稳了不少。
其实这句话最早出自西汉陈汤上奏汉元帝的奏疏,原句为“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即“应该把砍下来的头悬挂在蛮夷居住的槀街,以便让他们知道,敢于侵犯强大汉帝国的人,即使再远,我们也要杀掉他们”。
陈汤是西汉时期的重要将领,曾经担任西域副校尉,据《汉书》记载,陈汤为人“沉勇有大虑,多策谋,喜奇功”。
汉元帝时期,恰逢匈奴五王争位,郅支单于以武力欺压西域乌孙康居等国,强迫各国年年上供,西域各国苦不堪言。
公元前36年,在了解了郅支单于的各种情报之后,汉帝国出兵西域,讨伐郅支单于。
陈汤与甘延寿率领汉军与匈奴郅支单于的军队大战于乌孙,康居等地,最终将郅支单于彻底击败,郅支单于也在汉军攻破康居国后因受重伤而亡。
至此,汉帝国所辖西域各国陷入稳定与和平之中。
约公元前6年,陈汤去世,王莽掌权之后,追谥陈汤为破胡壮侯。
(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十:“宜悬头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最早出现在 陈汤给朝廷发的信函中:“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就是战争狂人陈汤出使西域时候,发现了小国准备对大汉朝不敬,于是直接假传圣旨,征召并命令车师国,外加汉朝西域屯田兵,士兵消灭了这个国家。以统治者眼光看,绝对算是对王权的挑战,但因为这句话太热血,以至于人们很容易忽视事情的背景。
陈汤后期也是几起几落,或许也是因为他过于彪悍的性格。但我必须为这种行为点个赞,这大兄弟绝对的大汉民族主义者。
没有这句话,汉朝汉元帝时期,陈汤的原话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后世常以此话为荣,才有你说的这句话
出自班固的《后汉书》中的陈汤列传,原句是这样的:“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是陈汤在给汉元帝上书说明关于矫诏讨伐北匈奴郅支单于时说的,大致的意思是:应该把在这次战争中砍下的敌人首级悬挂在蛮夷的居住地,让这些人知道,凡是胆敢冒犯我大汉王朝的任何组织或者是个人,即使你在天涯海角,我们也一定要你付出惨痛的代价。
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九《汉纪二十一》“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冒犯我强大汉朝的行为(言行或者侵犯),即使再遥远艰难也要诛杀你;打得你服气.(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十:“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犯我中华者 虽远必诛。孝元皇帝下建昭四年(丙戌,公元前三五年)
郅春,正月,郅支首至京师.延寿、汤上疏曰:“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唐、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籓,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丞相匡衡等以为:“方春,掩骼、埋胔之时,宜勿县.”诏县十日,乃埋之.仍告祠郊庙,赦天下.群臣上寿,置酒.
六月,甲申,中山哀王竟薨.哀王者,帝之少弟,与太子游学相长大.及薨,太子前吊.上望见太子,感念哀王,悲不能自止.太子既至前,不哀,上大恨曰:“安有人不慈仁,而可以奉宗庙,为民父母者乎!”是时驸马都尉、侍中史丹护太子家,上以责谓丹,丹免冠谢曰:“臣诚见陛下哀痛中山王,至以感损.向者太子当进见,臣窃戒属,毋涕泣,感伤陛下;罪乃在臣,当死!”上以为然,意乃解.
最近的,大家最熟悉的是战狼里面出现。
历史上最早出现在 《汉书》陈汤给朝廷发的信函中:“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