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什么意思?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问题补充说明:..
“道,可道,非常道。”这第一个“道”字指的什么呢?老子《道德经》一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都是说的这个“道”。不单老子研究这个“道”,佛学也研究这个“360问答道”。成了佛,称之为“得道”。指的也是这个道。儒家也研究这个“道”。孔子说:“吾续酒道一以贯之。”说的也是这个“道”。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各门各派所研究的,都是这个“道”,只是出发点不同,所用的方法不时课业固能红烧盐频同,产生的研究心得与思不世想也有所不同,于是就分成了道家,儒家,墨家,释家,等等。
那么这个“道”到底是什么呢?说不清楚。是玄之又玄的东西。再说,说得清楚就不叫“道”了。佛曰:不可说传己棉够己,不可说。就是这个道理。笼统地讲,所谓道,是人对形而上的一种认识。《易经》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它既不是实体的“道”,换句话说不是所谓的什么规矩条款;也不是什么规律。说“天道”,有一种理解是天下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而这个“亚误铁派操粉北天道”也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可以这样说,它什么也不是,谓之“常无”;又存在于万物之中,谓之“常有”。总之,“道”就是人们对形而上的认识。是玄之袁永岁矿卷众这镇又玄的东西。
那么“道,可道”,是指这种“道”,是可以去追求,可以被认识的。你看,佛家里有“得道高僧”,道家里也有“得道成仙”的。至于儒家,真社商九死府正得了孔子那个“道”的,孟子算一个,子思算一个,再到后来,就难说了。至于朱熹有没有得到孔子那个“道”,有待商榷。但不管怎么少,还是有“得道”语卫续角医诉财学比科的。就说明这个“道”,是“可道”的。
那么悟得这个“道”难在哪呢?就难在这个“非常道”。不是一般的道。不是有形的“道”。是无形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个“道”,怎样去习得。光靠言传身教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悟”。要靠自己去领悟。这个就玄了。不货沉答战是说你想“悟”就得悟得到的。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坐了七天,就悟得了这个“道”。有人在佛堂里打坐了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大彻大悟。所以这个要“悟性”,佛家叫“慧根”。事实上就是个人的领悟能力。有先节与践略属程千爱类真天的因素,但主要是后天的,比如所受的教育,生长的环境,这是有很大关系的。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就是这个道理。
“名,可名,非轴翻安根再满吗承控上常名”。其实这是对第一句的一个解释。为什么这个“道”,“非常道”呢?因为这个“道”,只是我们给它请析元引失命了这个名,叫它“道”。那么什么是“道”,这一个“道”字是说不清楚的。因为这个“名”,本身就“非常名”。换句话说,这个“道”,不是我们通个仅氢根历卫市拿居足宗常所说的“道”,是不好限损消款用文字表达的。但刚非要给它命个名的话,也可以,就叫它“道”。不过这个“道”字,也不是通常说的那个意义了。这就是所谓的“名,非常名”。曾科板高损均培尽再进一步说,我们来用语言解释这个“道”,也是很难的。因为我们的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名”,我们给每一个汉字规定了不同的意义,而这些汉字组合起来,就成了我们的语言。所以这个语言就例源卫展助书儿声是有规范,有限制的。而那个“道”,是无规范,无限制的。所以光靠语言是很难解释清的。只有用“非常名”来解释这个“非常道”。也就是说,解释“道”的关键,在于“言外之意”,这个就要靠悟了。
总之,第一段事实上就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这个“道”,是能够被人们认识的,是“可道”的。这个大前提先提出来。不然,如果这个“道”人们根本就无法认识,那我们去研究它也没意义了。所以,“道,可道”。第二层意思就是要理解认识这个“道”,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这个“道”,“非常道”。我们只是给这个东西命了个名,叫“道天督超杀讨早”,其实它的意义,已经完全超出了“道”的字面意义。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够只凭字面的意义,只凭“道”的名字,来理解这个道。而且用平常的语言,也没有办法解释清楚这个“道”。所以我们只能用“非常之名”来定义和解释这个“非常之道”。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里说到了“名”这个问题。因为前面提到了对于“道”这个“名”,是“非常名”。这里就说明一下“名”。所谓天地之始,万事万物是没有名字的,不光是万事万物,任何的概念,任何的想法,都是没有名字的。后来有了语言,人们为了分别万物,就给万物命了名。所以“名”是用来区别万物的,是一种规范。
这样就引出第三段这个结论了:“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前面说了,“道”既是“常无”,也是“常有”。所谓“常无”,就是指这个东西什么也不是,换句话说,没有办法给它命名。那么我们就把目光从“道”的字面意义离开,脱离“名”的束缚,回到“天地之始”的状态,也就是回到它的本性,这样研究“道”,就能发现“道”的精妙了。妙者,微之极也。把“道”最细微的地方都看得清楚了,都理解了,那这个“道”就能想清楚了。所以要悟得“道”,还是超脱语言的束缚,回归到“道”的本性,这样去理解,才能“得道”。那么第二句是什么意思呢?“常有,欲以观其徼。”徼,就是边际的意思。也就是说,“道”又是“常有”的。世上万事万物,其中都存在“道”。佛家说,万物皆有佛性,所谓“一花一自在,一叶一如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其边际可至无穷。所以这个第三段是从“道”的深度和“道”的广度两方面来说这个“道”。
“此两者同,出则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说的就是无论是“常无”,还是“常有”,都是一个东西,都是“道”。这个“道”是很“玄”的东西。什么是“玄”?说不清,道不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叫“玄”。那为什么叫“玄之又玄”呢?因为这“常无”和“常有”都是“道”,可以说是“道”的两种形式,或者说两种表现方式。这个叫“玄”。而这两种对立的方式,还可以相互转化,所谓“有无相生”。换句话说,“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有”生于“无”,“无”又生于“有”。说不清,道不明。所以叫“玄之又玄”。而想清楚这个,就能领悟到很多奥妙了。所以说是“众妙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