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是怎么回事?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压力性尿失禁指喷嚏或咳嗽等腹压增高时出现不自主的尿液自尿道外口渗漏。症状表现为咳嗽、喷嚏、大笑等腹压增加时不自主溢尿。
体征是腹压增加时,能观测到尿液不自主地从尿道流出。
尿动力学检查表现为充盈性膀胱测压时,在腹压增加而无逼尿肌收缩的情况下出现不随意漏尿。
女性人群中23%-45%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7%左右有明显的尿失禁症状,其中约50%为压力性尿失禁。
病因
压力性尿失禁的相关因素:年龄,生育,盆底脱垂,肥胖,遗传因素等
年龄
随着年龄增长,女性尿失禁患病率逐渐增高,高发年龄为45~55岁。
年龄与尿失禁的相关性可能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盆底松弛、雌激素减少和尿道括约肌退行性变等有关。
一些老年常见疾病,如慢性肺部疾患、糖尿病等,也可促进尿失禁进展。
生育
生育的胎次与尿失禁的发生呈正相关性。
年龄过大生育者,尿失禁的发生可能性较大,经阴道分娩的女性比剖宫产的女性更易发生尿失禁,行剖腹产的女性比未生育的女性发生尿失禁危险性要大,使用助产钳、吸胎器、催产素等加速产程的助产技术同样有增加尿失禁的可能性,大体重胎儿的母亲发生尿失禁危险性也大。
盆腔脏器脱垂
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脏器脱垂紧密相关,二者常伴随存在。
盆腔脏器脱垂患者盆底支持组织平滑肌纤维变细、排列紊乱、结缔组织纤维化和肌纤维萎缩可能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有关。
肥胖
肥胖女性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机率显著增高,减肥可降低尿失禁的发生率。
种族和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与压力性尿失禁有较明确的相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患病率与其直系亲属患病率显著相关。
病理生理机制
压力性尿失禁的病理生理机制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根据目前的研究,与下列因素有关:膀胱颈及近端尿道下移,尿道粘膜的封闭功能减退,尿道固有括约肌功能下降,盆底肌肉及结缔组织功能下降,支配控尿组织结构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诊断
根据典型的压力性尿失禁症状,即大笑、咳嗽、喷嚏或行走等各种程度腹压增加时尿液溢出,停止加压动作时尿流是否随即终止即可明确诊断。
专业的诊断还应包括必要的体格检查、化验室检查和器械检查,压力诱发试验,尿垫试验和尿失禁问卷等。还应注意与急迫性尿失禁和充溢性尿失禁等常见尿失禁相鉴别。
根据临床症状,可将压力性尿失禁分为三度:
轻度:一般活动及夜间无尿失禁,腹压增加时偶发尿失禁,不需佩戴尿垫。
中度:腹压增加及起立活动时,有频繁的尿失禁,需要佩戴尿垫生活。
重度:起立活动或卧位体位变化时即有尿失禁,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及社交活动。
疾病治疗
良好生活方式
减肥,戒烟,改变饮食习惯等。
盆底肌训练
目前尚无统一的训练方法,较共同的认识是必须要使盆底肌达到相当的训练量才可能有效。
可参照如下方法实施:持续收缩盆底肌(提肛运动)2~6秒,松弛休息2~6秒,如此反复10~15次,每天训练3~8次,持续8周以上或更长。
此法方便易行,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压力性尿失禁。停止训练后疗效的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药物治疗
主要为选择性α1-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可刺激尿道平滑肌α1受体,以及刺激躯体运动神经元,增加尿道阻力。
副作用为高血压、心悸、头痛、肢端发冷,严重者可发作脑中风。
常用药物:米多君、甲氧明。米多君的副反应较甲氧明更小。此类药物已被证明有效,尤其合并使用雌激素或盆底肌训练等方法时疗效较好。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主要适应征包括:
1、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坚持,不能耐受,预期效果不佳的患者。
2、中重度压力性尿失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
3、生活质量要求较高的患者。
4、伴有盆腔脏器脱垂等盆底功能病变需行盆底重建者,应同时行抗压力性尿失禁手术。
目前经阴道尿道中段吊带术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开放手术,具有损伤小、疗效好等优点,主要的方式有TVT,TVT-O,TOT等。
合并症主要有尿潴留,膀胱损伤,吊带侵蚀等,但发生率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