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区中医院脑病科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黄岛区中医院脑病科是青岛市重点学科,青岛大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也是首都医院大学宣武医院科研合作点。
脑病科有一支干练的技术队伍。有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4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5人,本科5人。
目前脑病科主要收治范围为脑病(神经系统疾病),对脑血管疾病、各类眩晕、头痛、癫痫、失眠、抑郁症、焦虑症、帕金森病等有良好疗效。
本科室采用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与方法,现代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内服与外用治疗相结合,中西医优势互补,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精心提供服务,特色鲜明。现对脑病科治疗脑血管病特色介绍如下:
一、辨证使用中医注射剂。应用中药注射剂不能仅依据药物的药理研究而摒弃中药原有的寒热温凉属性。因为到目前为止,中药的药理研究大多仅仅是对中药所含基本化学成分的认知,其对人体作用的了解也仅仅是某些特定状态下作用的研究,而对形成其寒热温凉属性的成分及其对人体多种状态、整体功能的作用所能了解、掌握的东西还甚少。所以说应用中药注射剂也应像应用中药一样辨证使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中药注射剂的优势并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笔者认为绝大多数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应与不能合理应用有关,而非药物本身质量所致。临床上曾遇多例应用中药注射剂后产生不良反应的病例,经分析均与不能辨证用药有关。如应用双黄连注射液治疗感冒咳嗽,导致刺激性咳嗽加重且日久不愈。我们分析确认,病人系风寒型感冒,寒邪犯肺导致咳嗽,本应辛温解表而误用苦寒,引致痰饮阻肺而成痰饮咳嗽,后经中药化饮宣肺法治疗获愈。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西医认为脑血管病开始多是炎性反应期,如脑血管病急性期多CRP高、ESR快,产生的自由基比较多,此期病变的脑血管通透性比较大,容易造成脑血管的损伤。中医通过观察舌苔大多黄厚腻,舌下静脉曲张,所以中医辨证为痰热阻络或者痰热腑实证。所以次期主张应用寒性的中药注射剂,如果次期应用热性的中药注射剂,容易出现"火上浇油"的副作用。所以多选用:血塞通、血栓通、丹参、丹红、疏血通、醒脑静之类的药物,同时配合中药汤剂痰火方或星蒌承气汤等通腑泻热化痰。不主张应用舒血宁、川穹、红花之类的热性药物。
二、脑梗塞分期诊治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研究》将脑梗塞分为6个型:痰湿蒙神、风痰阻络、痰热内闭、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
脑梗塞是最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供血障碍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和软化,绝大多数脑梗塞为白色梗塞,即缺血性梗塞。
因其病因多样,病机变化多端,致使临床表现错杂多变,常见表现为头痛头晕、突然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可伴有精神症状、癫痫发作等。我们将脑梗塞分为以下四型三期治疗,均收到较好疗效。四型是:气虚、阴虚、痰湿、痰火。三个期:急性炎性损伤期、体质调整期和培元通脑期。
1、急性炎性损伤期:临床显示多数中风病较重患者急性期除了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外,大都表现有口臭、喜饮、大便干燥等现象,诸多现象均显现出脑中风急性期有火热表现。
。经用痰火方治疗后,症状、体征、舌象及相应指标均有所缓和"说明脑中风各证型在急性期均已痰热为主,这与现代医学对脑中风急性期以炎性细胞浸润为主的病理表现一致,是一种病理变化的两种表现形式,显示出湿热之邪在脑中风急性期的生理病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2、体质调整期:为什么会得这个病,中医认为是体质所造成了,所以当患者病情平稳后,即炎性损伤减轻后,就是预防中风的复发,这个阶段主要是针对气虚血瘀、阴虚血阻进行调整。
3、培元通脑期:中风后对大脑神经元造成了很大的损伤,久而久之则形成了患者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等血管性痴呆的表现。中医认为人的认知功能与肾有密切的联系。
《素问·调经论》谓:"肾藏志。
"是指人的一部分精神情志活动和肾的功能有密切关系。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之说。"作强"指肾有保持精力充沛、强壮矫健的功能;"伎巧"指智慧与技巧兼而有之。古代医家提出"脑主神明说"认为"灵机记忆在脑"。
髓为肾中所藏精气所化,所以肾中精气影响着人的意识神志,精神活动和记忆智慧。
"肾藏精,生髓","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脑为髓海",精气是大脑活动的物质基础,肾中精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脑髓的盈亏,从而影响大脑认知功能的正常发挥。补肾中药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的更新,从而改善脑的认知功能。那么,补肾填精法加活血化瘀法是预防痴呆,增加康复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三、涤痰逐疲法联合西药治疗脑血管狭窄目前,普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体内多种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和细胞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淋巴细胞等细胞及炎症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炎症反应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始、病变进展、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的全过程。
虽有不少文献表明, 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氧化剂、B受体阻制剂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都有一定效果, 但其毒副作用及部分患者出现药物抵抗现象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中医认为饥、饱、劳碌最易使中焦脾胃受伤, 常导致脾虚湿生, 湿酿成痰, 痰滞化热, 湿、热、痰三邪相搏, 蓄结日久则癖阻脉络, 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或斑块)引起血管狭窄。
可见" 痰" 邪在脑血管狭窄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故其治疗法则应以清热泻火, 涤痰逐疲为要。
我科设计了单纯西药治疗、以涤痰逐癖法为主的中药治疗及中西药结合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实验结果证实涤痰逐疲法治疗脑血管狭窄的最佳的治疗方法。
治疗以大黄店虫丸+脉血康胶囊,诸药合用, 共奏破血逐疲、涤痰通络之效, 使痰浊得化, 血脉得通, 癖血得消, 个体内环境趋于平衡, 以达整体调节、标本兼治之功效。
四、活血袪瘀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脑出血即为离经之血, "离经之血便是瘀血"。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瘀血不去,则出血不止,新血不生"。
许多医家认为,脑络瘀阻是出血性中风的病理基础,血蓄于脑是出血性中风的病理核心,故治疗重点在于尽可能快速清除脑中瘀血。活血化瘀治疗脑出血时机:多数脑出血的病理基础为脑内血管变性的小动脉直接破损或动脉瘤的破裂,主要发病机制在于血管壁的改变,止血药一般无效。有学者认为脑出血本身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病理基础,血液呈高凝状态,且脑实质内出血与其它部位的出血不同,出血后血肿产生的压迫可使破裂的血管闭塞。
脑出血发病后活动性出血持续时间可能仅在30分钟或2H内。同时有人证实了脑出血发病6H后即不再出血。这为我们确定使用中药活血化瘀治疗的时机提供了参考。活血化瘀药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纠正血液流变异常、降低血粘度及血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稳定细胞膜、保护细胞、改善脑缺血半暗带的微循环、促进脑内血肿吸收和减轻脑水肿等作用。同时,脑出血急性期用活血化瘀药可以提高治愈率,降低颅内压,促进神志及肢体功能恢复。脑出血昏迷期早应用活血化瘀药对治疗非常有利。
五、气虚血溢是脑血管淀粉样变所致反复脑出血主因,治疗以补气摄血为主脑血管淀粉样变(CAA)是颅内一种微血管病变,是淀粉样物质沉积于大脑皮质和软脑膜中、小动脉壁而引起的微血管病变,在老年人中多见,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临床表现以痴呆、精神症状、进行性反复多灶性出血为主。
脑血管淀粉样变是老年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已成为老年人自发性非高血压脑出血的一个重要病因。早期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病情的发展,出血发生率升高。脑出血部位好发于脑叶、颞顶枕叶,额叶次之,而小脑、脑干和基底节区很少受累。我们认为脑血管淀粉样变的中医基础是气虚所致,大多患者表现为动则气喘,体弱多病等气虚的表现。所以临床中以补气摄血为主,来预防再次脑出血。常以黄芪为君药,辅以三七等药物。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