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旱獭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草原旱獭,别名“西伯利哑旱獭、蒙古旱獭”,是松鼠科旱獭属 的大型啮齿动物。 体形肥大,体长36~50 厘米,体重约5千克。尾11~12 厘米。头粗短,耳圆短。四肢粗壮,毛褐色或黄褐色。头上部从鼻垫约到耳基部黑色或黑褐色,其余从枕部到尾基部的一半略带白色,眼下、面颊、颈侧、四肢和前后足淡黄褐色到浅黄色。腹部从唇到尾基部黄褐色至土褐色;尾远端的一半上下呈锈褐色。
草原旱獭分布于中国内蒙古东北部的呼伦贝尔草原及中部的锡林郭勒草原,以及大兴安岭西坡和中苏,中蒙边境一带的低山和丘陵地区,其他国家见于俄罗斯外贝加尔及蒙古的东部和东北部。 栖息于高山草原地带。穴居,群栖。洞穴多筑于阳坡。日间活动,每年9月上旬开始入穴冬眠,次年3月中旬出蛰。主要以草和植物的叶为食。冬季贮存少量食物。4月间交配,6~7月幼崽出洞。
草原旱獭栖息于良好的牧场,在草原上挖洞营巢,食取优质牧草,而且食量甚大,对牧场和畜牧业危害很大,是草原害兽。獭皮可制裘、制革。但其毛皮质量远不及中国区系中其他旱獭。獭脂、獭肉亦可食用。因此草原旱獭也具有一定的经济利用价值。草原旱獭是中国呼伦贝尔高原旱獭鼠疾自然疫源地的主要宿主。从该旱獭体内曾分离出森林脑炎、蜱传立克次体,布鲁氏菌、土拉伦菌、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病、鼠疫菌、巴斯德菌、类丹毒的病原体、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体或血清学阳性结果。
想要了解更多“草原旱獭”的信息,请点击:草原旱獭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