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正五品

正五品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正五品

准确点讲,清朝时期的“正五品”,应该相当于现今的“正厅级减”。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充分吸取并借鉴了前朝历代的经验、教训,将各项制度予以绝对完善和发展,逐渐成为封建专制制度的集大成者。根据《清史稿·职官志》的记载,清朝时期的官职体系“官分九品,各系正从,级十有八,不及九品曰未入流”。除了明确的等级和尊卑观念外,清朝统治阶层还特别注重对大臣的权力分化、相互监督和制约,有效防止了权臣篡位,更直接有效的促成了中央集权。

清朝的官制体系大致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因为品级明确、职权清晰,为后世的官制体系建设提供了成熟的借鉴蓝本,以至于清朝时期的品级和官职几乎都能和现今的级别和职务相对应。

比如清朝时期的“巡抚”,品秩为从二品,就基本类似于现今的省委书记,行政级别为正部级;再比如清朝时期的“按察使”,品秩为正三品,就基本类似于现今的省政法委书记,行政级别为副部级。而我们常听到的一品大员——“殿阁大学士”,则基本类似于政治局常委,行政级别为正国级。

只是,相较于清朝时期的“九品十八级”。现行的领导职务层次分为五级,各系正副。也就是说,清朝时期的诸多品级在现今的行政级别中是找不到对应关系的。

就比如我们本文的重点,清朝时期的“正五品”,到底对应于现今什么级别?

要想了解“正五品”的行政级别,我们先来看下“正五品”的上下——“从四品”和“从五品”的对应:

清代“从四品”的代表性官职为“知府”,而“知府”则相当于现今地级市的市委书记,行政级别为正厅级。

清代“从五品”的代表性官职为“散州知州”。所谓“散州”,基本类似于现今的市管的“县级市”,和县同一级别;除此之外,还有“直隶州”,即由省直接管辖的州,大致和府同级(只是大致)。所以,“直隶州”就基本类似于现今的“省直辖县”,一般高配以副厅级领导。

也就是说,清朝时期的“正五品”应该介于正厅级和副厅级之间。

我们再来看下清代“正五品”的代表性官职:各部郎中和前文提及的“直隶州知州”。

“郎中”,隶属“中央官职”,于六部中仅次于“尚书”和“侍郎”的官职。清朝时期的“郎中”,大致类似于现今部委某司司长,行政级别为司局级,在地方上就是厅局级,也就是上述“知府”的行政级别——正厅级。

就此来看,“正五品”似乎也属正厅级行列,但“郎中”这个官职随着清朝皇权集中的逐步发展,其所对应的品级也是经过了反复变化而最终确定的。根据《清史稿·职官志一》的记载,“郎中”的最初品级为“三品”,顺治十六年改为“五品”,又改为“四品”;康熙六年再次升为“三品”,直到康熙九年才最终确定为“正五品”。

也就是说,随着清朝皇权集中的逐步发展,内阁逐渐形同虚设,六部的实权也在逐步压缩,分掌各司具体事务的“郎中”自然也被逐渐收权,并逐渐发展成为“仅承上宪意,不可妄断妄判”的执行派官员。而执掌一府行政大权的正厅级领导——“知府”,因为统治地方的实际需要,手中权势却在逐渐增加。所以,“知府”的品级一直未变,而“郎中”的品级却逐渐固定为“正五品”,也就是低于正厅级的级别。

我们再来看下“直隶州知州”的具体地位:

历朝历代的县级行政单位在人口数量、地域范围、行政事务等等方面均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异。一个县衙的官员无法正常维持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阔、事务繁杂的县怎么办?只能在将该县划归省属的同时,将其行政级别升级,配给更多的官员!于是,“直隶州”诞生了;于是,一个级别明显高于“知县”的“直隶州知州”诞生了。

清朝时期的“直隶州”和“府”级行政单位拥有等同的官员编制和级别待遇,按理说,应该视为“府”。但“直隶州”毕竟只是一个“县”升级而来;而且,直接归属于“布政使司”的“直隶州”,到底和归属于“省”管辖的“府”有着略微区别。于是,“直隶州知州”便有了一个稍低于“从四品知府”的品级——正五品,但两者却也无限靠近。

所以,介于正厅级和副厅级之间的“正五品”,更靠近于正厅级一些,应该为“正厅级减”,而非“副厅级加”。

参考文献:《清史稿·职官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正五品是什么级别?

我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皇帝管制时期,各个朝代对朝内大臣和地方命官都不一样,没有统一标准。

就拿最近的清朝来说吧,皇帝对下辖的命官是从县级任命。那就是说七品知县也得皇帝亲自任命,这也就等于想当个地方县长,也得皇帝点头同意再下旨,才能实现当知县的梦想。

地方五品级的官就是当地的知府大人,府官就属于五品官职。也就是现在的省厅级干部。和各省下辖的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市长大小差不多的官职。

五品知府下辖几个县不等,有的管五个县,有的管四个县不等。是一个地级市的父母官,有权处理下辖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刑、官司等事务。

该五品官级高于七品知县大人官级。低于四品官级。该官级在当时也是有权有势,独霸一方的官府,也是穷人们有理无钱别进来的知府。

好的,我来回答!

公元220年(黄初元年),当时的魏国认为汉朝的社会不但用人风气不好,而且制度也不规范和完善,于是由侍中尚书陈群负责制定了“九品官人之法”,这就是有名的“九品中正制”。

把被选的官员按其家世、才能、道德修养,由高到低分成九个品级,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从此,中国的官员进入了量化分类制度。

但魏晋时期,仍旧停留在以门阀士族取才的阶段,以至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只是到了隋唐,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按品级行职权、享官俸的时代。

纵览各个朝代,笼统来说,正五品相当于厅级,从五品相当于副厅级。

1、从五品:与现在的副厅级相当(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军分区副司令、县级市一把手、各部委下辖司局办副主任、副司长等)

2、正五品:与现在的正厅级相当(市长、市委书记、军分区司令员、各部委下辖司局办主任、司长等)

以清代为例: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等。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分管佐领等。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等。

五品官的待遇怎么样呢?

先说衣冠:

雍正之前,五品朝冠饰水晶及单眼花翎。

雍正八年(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六品或以上):

五品朝冠饰白色透明玻璃及单眼花翎。自六品以下,朝冠上就没有花翎了。

清代的补子则是以青、黑、深红等深色为底,五彩织绣,色彩艳丽,四周加工精细,多采用花边,并具有装饰效果。

清代《钦定大清会典图》规定:文五品官补绣白鹇,有头冠,身体为白色或单色,有三或五条长尾羽且其具有齿状边缘。

武官则是: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再说薪俸:

清朝官员的工资,主要包括基础俸禄和养廉银两部分,如果折合成人民币的话,一品官员年薪高达290万,二品官员年薪高达236万,三品官员年薪高达112万,四品官员年薪高达70万,五品官员年薪也有46万,六品官员年薪达到25万,七品官员年薪只有3万。

看来,不算灰色收入,一品官的年户俸抵得上百位县令的收入了。而五品官员每年四、五十万的薪俸,比现在的地厅级还稍高些,搁现在来说也是相当可观了。

跟现在比,不只是古代同样级别的官员收入高,而且更具有稀缺性。

据统计,现在厅局级及以上官员共有五万多人,数量是相当可观的。而在清代,五品及以上的官员不足千人,相比来说,还是更有稀缺性的。

谢谢您的阅读,文中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先声明,本人不是学历史的,因为读了几本高阳、二月河的书,大胆的在这里侃一侃,侃的不对请批评。正五品我理解大约得是相当于市厅级这个级别吧。在清朝,地方官正五品是知州这一级别,我个人理解大约相当于一个小市的市委书记兼市长吧。在中央官职就多了,左右春坊庶子(太子属官,但康熙后期不立太子,这个官职成了闲职),各部郎中(我理解相当于现在的各部委下的司长一级吧),还有清宫戏中经常打酱油的太医院院使、钦天监监正,等等。我就知道这些了,见笑了。

正厅四品(市书记、市长),八十年代

前老级别9一一11级;

副厅从四(市副书记、副市长),八十

年代前老级别11一一14

级;

五品(相当于副厅)区、县委书记、国

企工厂厂长、书记,八十

年代前老级别12一一14

级;

正处从五品(区、县长),八十年代老

级别最低15级;

副处六品(区副书记、副县长),八十

年代老级别最低18级;

从六品(相当于副处,区、县公检法

和大镇镇书记),八十年代老

级别最低19级;

正科七品(区县级局长、乡镇长),八

十年代老级别最低20级;

副科从七品(区县级副局长、乡镇

副职),八十年代老级别

最低21级;

正八品(相当于副科)市街道派出所

所长、乡镇派出所所长),八

十年代老级别最低24级;

正股从八品(区县局、乡镇办公室主

任),八十年代老级别

最低26级;

副股九品(乡镇财政所长、乡镇民政

办主任),八十年代老级别

最低27级;

科员从九品(民警、区县局办事员、

乡镇办文书),八十年代

前老级别最低30级,工

资待遇,当时每月人民币

18元正。

这要看什么时候。

自九品中正制以来,官品正式确定,取代了所谓2000石这样的级别。

曹魏,属于初创五品对应中央政权的给事中,地方郡守。

唐代,开始正规化正五品上职务对应御史中丞、中书舍人、万年县等特殊县令。正五品下对应中州别驾、太子洗马等。

大体来说,正五品大约等于地方上地级市的常务副市长,首都县县长。中央政权的中央秘书长助手(中书令是皇帝秘书长,中书舍人等于中书令的主要副手)。

宋代,正五品职务对应马步军都指挥使,观察使,中侍大夫等。宋代的都指挥使可不是都指挥使司,也不是明代的省都指挥使司。大体也就是一个独立团团长级别。

明清时期,制度基本成熟。正五品对应各部郎中,直隶州知州,各府同知,守备,千户等。

郎中相当于今天各部下属司长。其他则等于地区行署专员,地级市常务副市长,地方守备团团长(绿营守备的级别高,但管辖人少,最多三四百人编制)

正五品是什么级别?

每个朝代都不尽相同,官职品级最接近今天我国行政级别的就是清朝。但也仅仅是接近而已,只可做简单类比对应,绝对不是完全等同。

在清朝,正五品的官员主要能做这么几类官职,中央主要是做各部院郎中,地方主要是做同知和直隶州知州。

郎中是各部院下属各司的最高长官,放在今天差不多就是中央各部委下属各司司长,对应的行政级别差不多是正厅。

同知是知府的副手,因时因事而设,有时也会以兼职形式出现,主要是协助知府处理海防、河工、钱粮、缉盗等工作,因经常要下沉到基层去做事,所以同知不与知府合署办公,而是在地方另设衙署,称为厅。

知府基本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一把手,差不多也是正厅级,所以考虑对应关系,同知应该相当于地级市副市长之类,副厅级。

而州在清朝的地方行政层级中低于府,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县。但直隶州要明显高于其他的散州,散州隶属于府,由知府直管,而直隶州则是省级直辖,由省级官员,如布政使、按察使直管,所以直隶州知州的官阶为正五品,高于散州知州,无限趋近于从四品的知府,但又不超过知府,以体现其作为州的行政地位。放在今天来说呢,直隶州差不多类似于省直辖县或省辖县级市,基本上也是副厅级。

但论起实际权力,同知和直隶州知州显然属于无限趋近于知府的状态,也就是说,比今天的副厅级官员大一些,比起正厅级可能又要小一点,这么讲来其实很难以今天的行政级别来类比这两个官职,差不多就是介于正厅与副厅之间吧。

大致相当于今地级市市长,古帝制时代一般非四品以上官员不得见驾。[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