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06健康早班车:吴静讲息肉是如何产生的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总是听别人讲嘴上长斑就是体内长息肉,不知道这是否是真的!你知道息肉是什么?
息肉是如何产生的吗?
在本期的健康早班车节目中,我们请来了北京世纪坛医院消化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吴静教授,请她为我们讲解息肉的形成和预防。
该视频主要文字介绍:
息肉是什么
息肉,是指人体组织表面长出的多余肿物,现代医学通常把生长在人体粘膜表面上的赘生物统称为息肉。
息是多出、盈余之意,《说文解字》记载“息,寄肉也。”
《黄帝内经 ·玉篇》说“瘤,息肉也。” 息肉属于良性肿瘤的一种。不过那些生长在皮下的囊肿、脂肪中的脂肪瘤、肌肉内的肌瘤等,也可引起体表的隆起,但不属息肉范畴。
息肉是如何产生的
息肉的原因可能与炎症内分泌紊乱特别是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
比如长期炎症会容易导致宫颈息肉。
现代医学对其真正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慢性刺激
由于饮食习惯改变,粪便性质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特殊刺激;或因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蛲虫病等肠道疾病的刺激;以及慢性便秘、粪便干结等,均可刺激直肠黏膜而发病。
遗传因素
胎儿在胚胎期,上皮细胞即有易感性。这种特性使上皮细胞在生长发育期快速生长而成息肉。
现在不知您家孩子的息肉是多发还是单发,建议通过手术治疗,如不及时治疗,长期便血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导致其贫血。
一般经肛门切除就可以治疗此病,手术在 20分钟左右就可完成,对孩子没有其它方面的影响,比较安全。
儿童型息肉主要发生在 5~ 10岁的儿童。
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
大便周围带血和便后出血是主要症状,出鲜血,血量不多。直肠下端息肉可能在排便时脱出肛门外,似樱桃状,色鲜红,便后可自行复回。当炎症并发感染时可有黏液大便、大便频、便不尽等,长期可出现消瘦,贫血等。
息肉的预防
息肉患者特别是结肠息肉患者,应该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和油炸、肉蛋、生冷、油腻、高 脂肪高能量食物,增加水果、蔬菜的摄入量,保持大便畅通,以防脂肪、能量堆积,湿热、瘀毒内聚,导致癌变。
鼻息肉预防积极防治伤风感冒,根据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戒烟酒,防御有毒气体及污染,粉尘对鼻、咽部长期刺激。 避免长期应用血管收缩剂,如鼻眼净等,以免引起药物性鼻炎。不养成抠鼻子不良习惯, 鼻塞严重是不可强行擤鼻涕,以免导致鼻窦炎、中耳炎等。 及时治疗鼻、咽部及周围器官疾病,以免感染蔓延和反复发作。
子宫息肉的预防平日要注意外阴部卫生,防止阴道炎症和 宫颈糜烂,同时要保持性生活卫生。要勤晒被褥,宜穿棉织品 内裤并勤洗勤换。做好经期产后或流产后的保健。
另外子宫息肉的预防,关键一点就是女性朋友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注意:本频道文章版权归中央电视台,并不代表本频道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本期嘉宾介绍
吴静,1964年8月生,中共党员。
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职于北京世纪坛医院消化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
学术兼职中华医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甘肃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委员;
甘肃省医学会肝病学会委员、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特约审稿人,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特约审稿人。
学习经历1985年7月毕业于兰州医学院医疗系(现兰州大学),并以总分第一的成绩留校在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现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院)工作。
工作经历
1985年~1993年任内科住院医师;1993年晋升为内科主治医师;1997年破格晋升为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1998年获副教授任职资格,同年获兰州医学院消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
1998年起担任消化内科副主任,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诊断学教研室副主任,被评为甘肃省卫生厅中青年科技带头人。
2000年破格晋升为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同年2001年就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
2003年任消化内科主任,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院诊断学研究所所长。
自1985年毕业后18年来一直从事内科临床一线工作,以消化专业作为主攻方向。工作兢兢业业,刻苦钻研业务,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系统学习和掌握了内科,尤其是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能熟练诊治本专业的疑难、危重病症;熟练掌握内镜下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临床经验,丰富了知识,增长了才干。经历了攻读博士学位的系统培养,故具备了较强的创新思维和高层次的科研能力。近年来所完成和进行的科研课题和论文都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价值,得到同行专家的肯定和好评。同时承担了临床教学任务以及进修生培养和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培养硕士研究生20名。
针对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前病变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主持了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临床研究。
结合胃癌、食管癌高发的特点,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及治疗进行系统的研究。
带领科室人员在医院开展了食管贲门良恶性狭窄的扩张治疗及内镜下支架置放术,解除了患者的疾苦,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开展了内镜下止血夹钳夹治疗消化道出血、内镜下胃肠道息肉电凝电切术。同时开展了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临床研究等,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近年,致力于消化科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尤其在胃肠道疾病的内科和内镜下诊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对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内镜下诊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与相关科室进行术中定位置管,对消化道恶性狭窄的内镜下治疗有独到的造诣。
其中有关食管癌和胃癌的流行病学研究及内镜诊治已与香港、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交流协作关系。
承担科研课题情况:承担完成国家级及省级科研9项,获奖7项,近5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SCI 4篇,参与4部专著的撰写。
目前,承担项目有中科院"西部之光"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