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荀彧传文言文翻译

荀彧传文言文翻译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荀彧传文言文翻译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荀彧字文若,颖川郡颖阴县人。荀彧年少时,南阳人何颙非常看重他,说:“是一个辅佐帝王的人才!”永汉元年,被荐举为孝廉,任守宫守。董卓之乱时,被任命为亢父县父,竟弃官回家。他对父老们说:“颖川是四面受敌的争战之地,天下一有变故,就会经常成为 ... 要冲,应当赶紧离开此地,不要长久停留。”乡人之中很多都留恋本土,犹豫不决,没有追随的,荀彧只将自己的宗族迁到冀州。

自从太祖迎接天子到许都之后,袁绍内心不服。袁绍兼并北方之后,天下人都畏惧他的强盛。太祖正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张绣在宛县打败太祖军。这一来,袁绍更加骄傲,给太祖写信,言辞无理而傲慢。太祖大怒,出入的举动不同于平常,众人都说是因为失利于张绣的缘故。钟繇为这事问荀彧,荀彧说:“曹公是个聪明人,必不追咎往事,恐怕有其他忧虑。”于是见到太祖询问,太祖便将袁绍的信给荀彧看,说:“我现在想要讨伐不义,而力量敌不过他,怎么办?”荀彧说:“古来在胜败场中较量的人,真有才能的,纵使起初弱小,也必将强盛,如果不是那号人,纵使起初强大,也容易弱小。从汉高祖与项羽的存亡,就足以看出这一点,现今同您争天下的人,只有袁绍罢了。袁绍这人貌似宽容而内心忌刻,使用人之才而又疑人之心,而您明白豁达,不拘小节,用人唯才,这说明您在度量方面胜过袁绍。袁绍处事迟缓,优柔寡断。往往错过时机,造成失败,而您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不守成规,这说明您在谋略方面胜过袁绍,袁绍治军不严,法令不行,士卒虽多,其实难用,而您法令严明,信赏必罚,士卒虽少,都争先效死,这说明您在用兵方面胜过袁绍,袁绍凭借世代门第,装模作样地玩弄小聪明,以博取名誉,因此很多缺乏才能而喜好虚名的士人都归附于他,而您以仁爱之心待人,推诚相见,不求虚名,自己的行动谨慎节俭,而赏赐有功的人无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诚正直、讲求实际的人士都愿意为您所用,这说明您在品德方面胜过袁绍。用以上四个方面的优点辅佐天子,扶持正义,讨伐不义之臣,谁敢不从?袁绍虽强,又有什么用呢?”太祖很高兴。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认为太祖应该晋升爵位为国公,以表彰他的特殊功勋,将此事秘密征询荀彧的意见。荀彧认为太祖发起义兵本来是为了匡正朝廷、安定国家,怀抱忠贞的诚心,保持退让的行动,君子根据高尚的道德而爱人,不应该这样作。太祖从此对荀彧心中不满。正好遇上征伐孙权,太祖上表请派荀彧到樵地劳军,荀彧因病留在寿春,由于心中忧郁而死,当年五十岁。第二年,太祖就升为魏公了。

评论说:荀彧才能出众,通达儒雅,有辅佐帝王的风范,然而预先看出了曹氏篡位的苗头,因而没有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智。

荀彧字文若,颖川郡颖阴县人。荀彧年少时,南阳人何颙非常看重他,说:“是一个辅佐帝王的人才!”永汉元年,被荐举为孝廉,任守宫守。董卓之乱时,被任命为亢父县父,竟弃官回家。他对父老们说:“颖川是四面受敌的争战之地,天下一有变故,就会经常成为 ... 要冲,应当赶紧离开此地,不要长久停留。”乡人之中很多都留恋本土,犹豫不决,没有追随的,荀彧只将自己的宗族迁到冀州。

自从太祖迎接天子到许都之后,袁绍内心不服。袁绍兼并北方之后,天下人都畏惧他的强盛。太祖正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张绣在宛县打败太祖军。这一来,袁绍更加骄傲,给太祖写信,言辞无理而傲慢。太祖大怒,出入的举动不同于平常,众人都说是因为失利于张绣的缘故。钟繇为这事问荀彧,荀彧说:“曹公是个聪明人,必不追咎往事,恐怕有其他忧虑。”于是见到太祖询问,太祖便将袁绍的信给荀彧看,说:“我现在想要讨伐不义,而力量敌不过他,怎么办?”荀彧说:“古来在胜败场中较量的人,真有才能的,纵使起初弱小,也必将强盛,如果不是那号人,纵使起初强大,也容易弱小。从汉高祖与项羽的存亡,就足以看出这一点,现今同您争天下的人,只有袁绍罢了。袁绍这人貌似宽容而内心忌刻,使用人之才而又疑人之心,而您明白豁达,不拘小节,用人唯才,这说明您在度量方面胜过袁绍。袁绍处事迟缓,优柔寡断。往往错过时机,造成失败,而您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不守成规,这说明您在谋略方面胜过袁绍,袁绍治军不严,法令不行,士卒虽多,其实难用,而您法令严明,信赏必罚,士卒虽少,都争先效死,这说明您在用兵方面胜过袁绍,袁绍凭借世代门第,装模作样地玩弄小聪明,以博取名誉,因此很多缺乏才能而喜好虚名的士人都归附于他,而您以仁爱之心待人,推诚相见,不求虚名,自己的行动谨慎节俭,而赏赐有功的人无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诚正直、讲求实际的人士都愿意为您所用,这说明您在品德方面胜过袁绍。用以上四个方面的优点辅佐天子,扶持正义,讨伐不义之臣,谁敢不从?袁绍虽强,又有什么用呢?”太祖很高兴。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认为太祖应该晋升爵位为国公,以表彰他的特殊功勋,将此事秘密征询荀彧的意见。荀彧认为太祖发起义兵本来是为了匡正朝廷、安定国家,怀抱忠贞的诚心,保持退让的行动,君子根据高尚的道德而爱人,不应该这样作。太祖从此对荀彧心中不满。正好遇上征伐孙权,太祖上表请派荀彧到樵地劳军,荀彧因病留在寿春,由于心中忧郁而死,当年五十岁。第二年,太祖就升为魏公了。

评论说:荀彧才能出众,通达儒雅,有辅佐帝王的风范,然而预先看出了曹氏篡位的苗头,因而没有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智。

/table_7357446是全文..翻译: 荀彧字文若,颖川郡颖阴县人。

荀彧年少时,南阳人何颙非常看重他,说:“是一个辅佐帝王的人才!”永汉元年,被荐举为孝廉,任守宫守。董卓之乱时,被任命为亢父县父,竟弃官回家。

他对父老们说:“颖川是四面受敌的争战之地,天下一有变故,就会经常成为 ... 要冲,应当赶紧离开此地,不要长久停留。”乡人之中很多都留恋本土,犹豫不决,没有追随的,荀彧只将自己的宗族迁到冀州。

自从太祖迎接天子到许都之后,袁绍内心不服。袁绍兼并北方之后,天下人都畏惧他的强盛。

太祖正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张绣在宛县打败太祖军。这一来,袁绍更加骄傲,给太祖写信,言辞无理而傲慢。

太祖大怒,出入的举动不同于平常,众人都说是因为失利于张绣的缘故。钟繇为这事问荀彧,荀彧说:“曹公是个聪明人,必不追咎往事,恐怕有其他忧虑。”

于是见到太祖询问,太祖便将袁绍的信给荀彧看,说:“我现在想要讨伐不义,而力量敌不过他,怎么办?”荀彧说:“古来在胜败场中较量的人,真有才能的,纵使起初弱小,也必将强盛,如果不是那号人,纵使起初强大,也容易弱小。从汉高祖与项羽的存亡,就足以看出这一点,现今同您争天下的人,只有袁绍罢了。

袁绍这人貌似宽容而内心忌刻,使用人之才而又疑人之心,而您明白豁达,不拘小节,用人唯才,这说明您在度量方面胜过袁绍。袁绍处事迟缓,优柔寡断。

往往错过时机,造成失败,而您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不守成规,这说明您在谋略方面胜过袁绍,袁绍治军不严,法令不行,士卒虽多,其实难用,而您法令严明,信赏必罚,士卒虽少,都争先效死,这说明您在用兵方面胜过袁绍,袁绍凭借世代门第,装模作样地玩弄小聪明,以博取名誉,因此很多缺乏才能而喜好虚名的士人都归附于他,而您以仁爱之心待人,推诚相见,不求虚名,自己的行动谨慎节俭,而赏赐有功的人无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诚正直、讲求实际的人士都愿意为您所用,这说明您在品德方面胜过袁绍。用以上四个方面的优点辅佐天子,扶持正义,讨伐不义之臣,谁敢不从?袁绍虽强,又有什么用呢?”太祖很高兴。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认为太祖应该晋升爵位为国公,以表彰他的特殊功勋,将此事秘密征询荀彧的意见。荀彧认为太祖发起义兵本来是为了匡正朝廷、安定国家,怀抱忠贞的诚心,保持退让的行动,君子根据高尚的道德而爱人,不应该这样作。

太祖从此对荀彧心中不满。正好遇上征伐孙权,太祖上表请派荀彧到樵地劳军,荀彧因病留在寿春,由于心中忧郁而死,当年五十岁。

第二年,太祖就升为魏公了。 评论说:荀彧才能出众,通达儒雅,有辅佐帝王的风范,然而预先看出了曹氏篡位的苗头,因而没有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智。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

祖父淑,字季和,朗陵令。当汉顺、桓之间,知名当世。

有子八人,号曰八龙。彧父绲,济南相。

叔父爽,司空。续汉书曰:淑有高才,王畅、李膺皆以为师,为朗陵侯相,号称神君。

张璠汉纪曰:淑博学有高行,与李固、李膺同志友善,拔李昭於小吏,友黄叔度于幼童,以贤良方正徵,对策讥切梁氏,出补朗陵侯相,卒官。八子:俭、绲、靖、焘、诜、爽、肃、旉。

音敷。爽字慈明,幼好学,年十二,通春秋、论语,耽思经典,不应徵命,积十数年。

董卓秉政,复徵爽,爽欲遁去,吏持之急。诏下郡,即拜平原相。

行至苑陵,又追拜光禄勋。视事三日,策拜司空。

爽起自布衣,九十五日而至三公。淑旧居西豪里,县令苑康曰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署其里为高阳里。

靖字叔慈,亦有至德,名几亚爽,隐居终身。皇甫谧逸士传:或问许子将,靖与爽孰贤?子将曰:“二人皆玉也,慈明外朗,叔慈内润。”

知【典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典略曰:中常侍唐衡欲以女妻汝南傅公明,公明不娶,转以与彧。

父绲慕衡势,为彧娶之。彧为论者所讥。

臣松之案:汉纪云唐衡以桓帝延熹七年死,计彧于时年始二岁,则彧婚之日,衡之没久矣。慕势之言为不然也。

臣松之又以为绲八龙之一,必非苟得者也,将有逼而然,何云慕势哉?昔郑忽以违齐致讥,隽生以拒霍见美,致讥在於失援,见美嘉其虑远,并无交至之害,故得各全其志耳。至於阉竖用事,四海屏气;左悺、唐衡, ... 生在口。

故于时谚云“左回天,唐独坐”,言威权莫二也。顺之则六亲以安,忤违则大祸立至;斯诚以存易亡,蒙耻期全之日。

昔蒋诩姻于王氏,无损清高之操,绲之此婚,庸何伤乎!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

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会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立,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

而袁绍已夺馥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弟谌及同郡辛评、郭图,皆为绍所任。

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

以为司马,时年二十九。是时,董卓威陵天下,太祖以问彧,彧曰:“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

卓遣李傕等出关东,所过虏略,至颍川、陈留而还。乡人留者多见 ... 略。

明年,太祖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彧常以司马从。兴平元年,太祖征陶谦,任彧留事。

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潜迎吕布。布既至,邈乃使刘翊告彧曰:“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其军食。”

众疑惑。彧知邈为乱,即勒兵设备,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应布矣。

时太祖悉军攻谦,留守兵少,而督将大吏多与邈、宫通谋。惇至,其夜诛谋叛者数十人,众乃定。

豫州刺史郭贡帅众数万来至城下,或言与吕布同谋,众甚惧。贡求见彧,彧将往。

惇等曰:“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彧曰:“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

贡见彧无惧意,谓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又与程昱计,使说范、东阿,卒全三城,以待太祖。

太祖自徐州还击布濮阳,布东走。二年夏,太祖军乘氏,大饥,人相食。

主据河陶谦死,太祖欲遂取徐州,还乃定布。彧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

今以破李封、薛兰,若分兵东击陈宫,宫必不敢西顾,以其间勒兵收熟麦,约食畜谷,一举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后南结扬州,共讨袁术,以临淮、泗。

若舍布而东,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 ... 皆保城,不得樵采。布乘虚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卫可全,其馀非己之有,是无兖州也。

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且陶谦虽死,徐州未易亡也。彼惩往年之败,将惧而结亲,相为表里。

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臣松之以为于时徐州未平,兖州又叛,而云十万之众,虽是抑抗之言,要非寡弱之称。

益知官渡之役,不得云兵不满万也。前讨徐州,威罚实行,曹瞒传云:自京师遭董卓之乱,人民流移东出,多依彭城间。

遇太祖至,坑 ... 男女数万口於泗水,水为不流。陶谦帅其众军武原,太祖不得进。

引军从泗南攻取虑、睢陵、夏丘诸县,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

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权一时之势,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原将军熟虑之。”

太祖乃止。大收麦,复与布战,分兵平诸县。

布败走,兖州遂平。古?嬉建安元年,太祖击破黄巾。

汉献帝自河东还洛阳。太祖议奉迎都许,或以山东未平,韩暹、杨奉新将天子到洛阳,北连张杨,未可卒制。

彧劝太祖曰:“昔〔晋文纳周襄王。

荀彧 (yù),(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人,杰出的 ... 家、战略家。

官至太尉,谥曰敬 。荀彧的祖父是荀淑,为朗陵令,是东汉末年名士。

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

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少有才名,故得免于讥议”(《后汉书·荀彧传》)。

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后,大为惊异,称其为:“王佐才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简明历史传记荀彧从小就被人认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后辞官回乡带领族人迁到冀州。

荀彧认为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便去东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赏他,把他比作张良并任他为司马,那年荀彧二十九岁。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临危不惧单身前往说退豫州刺史郭贡的数万人马,并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

不久吕布败走,荀彧又劝说曹操迎接汉献帝,因此被升为侍中、尚书令。因为荀彧多次推荐优秀人才给曹操如戏志才、郭嘉等,所以曹操更加敬重荀彧,每有大事都先与他商议。

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与他开战而犹豫不决,荀彧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官渡之战时回信坚定了曹操的意志,最后得已击败袁绍统一中原,这都是荀彧的计划。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劝曹操即公位,荀彧私下表示反对,因此遭到曹操的忌恨,并在征讨孙权时带他出征,因为以往曹操出兵荀彧都是留守后方,因此荀彧又愁又怕,终于在寿春病亡,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荀彧是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谋士,其辅佐、举人、建计、密谋之功无人能比,为曹操统一北方作以了重大贡献。

后人也对其作了高度的评价。 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三国志 魏书十》自迁帝西京,山东腾沸,天下之命倒县矣。荀君乃越河、冀,闲关以从曹氏。

察其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国艰,岂云因乱假义,以就违正之谋乎?诚仁为己任,期纾民于仓卒也。及阻董昭之议,以致非命,岂数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过矣。

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智算有所研疏,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

夫以卫赐之贤,一说而毙两国。彼非薄于仁而欲之,盖有全必有丧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

《后汉书卷七十 郑孔荀列传》荀令君之仁,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谄赎,谋能应机。

孟轲称“五百年而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荀攸传》注引《傅子》彧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隽咸宗焉。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钟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

取士不以一揆,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荀彧传》注引《彧别传》曹操曰:“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

《荀彧传》注引《彧别传》曹操称“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攸传》注引《傅子》司马宣王常称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荀彧传》注引《彧别传》钟繇以为颜子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或问繇曰:“君雅重荀君,比之颜子,自以不及,可得闻乎?”曰:“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

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咨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相去顾不远邪!”《荀彧传》注引《彧别传》陈群与孔融论汝、颍人物,群曰:“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

《荀彧传》注引《荀氏家传》 《后汉书·荀彧传》中评论如下:自迁帝西京,山东腾沸,天下之命倒县矣。荀君乃越河、冀,闲关以从曹氏。

察其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国艰,岂云因乱假义,以就违正之谋乎?诚仁为己任,期纾民于仓卒也。及阻董昭之议,以致非命,岂数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过矣。

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智筭有所研簄,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

夫以韂赐之贤,一说而毙两国。彼非薄于仁而欲之,盖有全必有丧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

方时运之屯邅,非雄才无以济其溺,功高埶强,则皇器自移矣。此又时之不可并也。

盖取其归正而已,亦 ... 身以成仁之义也。 并称赞荀彧:公业称豪,骏声升腾。

权诡时逼,挥金僚朋。北海天逸,音情顿挫。

越俗易惊,孤音少和。直辔安归,高谋谁佐?彧之有弼,诚感国疾。

功申运改,夡疑心一。 陈寿在《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中评论如下: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论如下: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自子路、冉求、公西赤门人之高第,令尹子文、陈文子诸侯之贤大夫,皆不足以当之,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齐桓之行若狗彘,管仲不羞而相之,其志盖以非桓公则生民不可得而济也,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济也。然则荀彧舍魏武将谁事哉!齐桓之时,周室虽衰,未若建安之初也。

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

世上那些评议人物的人,大多讥讽荀彧协助曹魏一党,倾覆汉朝国祚;曹氏与刘氏君臣关系的转变的确有荀彧的缘故。即使他晚节出众,也没有办法拿过来弥补他的过错。他的功劳既然违背道义,所以最后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有误并因此感到内疚自责。陈寿的这个评价,几乎是世上人的共识。我裴松之却认为这样的话,未免有一些夸大其词。荀彧难道会不知道魏武帝的志向不是做衰败的汉朝的忠臣么?诚然因为当时的王道已经衰弱,动乱到了极点,英雄豪杰们对其虎视眈眈,每个人都有著叛离的意图,没有拨乱反正的资金以及凭借顺乎天命的力量去拯救汉室的 ... ,那麽汉室的灭亡也不会远,百姓也会遭殃。想要辅佐当时的英杰,一举匡正不顺的国运,不是这个人又能够和谁一起呢?因此筹划治理国家大事,急于解救困难,正像是去帮助躯干和头颅,让他能够站在高峻的山上,至於顺畅无阻地用舟船救济苍生,为刘氏延长二十几年的国祚,难道不是荀彧原本的意图,他这样的行为与仁义宽恕的道义离得很远么?至於曹氏的霸业兴隆,灭亡汉朝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於是他为保全志节而付出生命,来表明自己平素的心愿,在当代保全天下统一,将诚心流传百代,真可以称是任重道远, 有志气的行为有道义的处事。称他这样的行为还有所不足,必定是污蔑了!

大体上意思就是这个吧,由于我没有选文科,所以不能保证完全正确,少数句子的翻译应该还会有点问题,不过大意应该没错。

希望能够帮到你吧~

荀彧自文若,···的翻译: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氏。

祖父荀淑任朗陵令。荀彧父亲荀绲,任济南相。

叔父荀爽,担任司空。荀彧小时候,南阳何颙感到荀彧与众不同,说:“此小孩是辅佐君王的人才。”

永汉元年,荀彧被推举为孝廉,授予守宫令。初平二年,荀彧离开袁绍跟从太祖。

太祖大喜说:“荀彧是我的张子房啊。”太祖虽然在外征战,军国大事都与荀彧筹谋。

当初,荀彧举荐谋士,推荐了戏志才。志才死后,又推荐郭嘉。

太祖认为荀彧知人善任,所推荐的人都称职,只有严象为扬州刺史,韦康为凉州刺史,兵败逃亡。袁绍已经吞并黄河以北地区,天下都畏惧袁绍强大。

太祖正在东担忧吕布,往南抵抗张绣,而张绣在宛城打败太祖大军。袁绍更加骄横,写信给太祖,其言辞怠慢无礼。

太祖大怒,出入举止失于常态,大家都认为是被张绣打败的缘故。荀彧说:“曹公是聪明人,必是不会追查往事,可能是为其他事忧愁。”

于是就去见太祖问之,太祖于是把袁绍书信给荀彧看,说:“如今我将要讨伐不义之师,而力量不敌,怎么办?” 荀彧说:“现在与您争夺天下的,只有袁绍。袁绍表面上看似宽容而内心妒忌,任用人才而怀疑其心,您明理通达不拘小节,唯才是举,这是以度量取胜。

袁绍优柔寡断,往往错失良机,您能决断大事,应变任何变化,这是以谋略取胜。袁绍统帅大军松弛不严,法令没有执行,土兵虽然众多,实际上难以发挥作用,您法令严明,赏罚必定执行,士兵虽然少,却都争先拼命效力,这是以武力取胜。

袁绍依靠祖上的资历,依靠仪表扮演聪明,沽名钓誉,所以那些能力差不懂装懂的人大多归依了袁绍,您以最仁义的态度对待人,推心置腹不讲虚情假意,以身作则谨慎俭朴,而在奖励有功之人时无所吝惜,所以天下忠勇正义的人都愿意为您真心效力,这是以仁德取胜。用此四种优势辅佐天子,匡扶正义征讨不义之师,谁敢不追随呢?袁绍的强大又有什么用呢!”太祖大喜。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认为太祖应该进爵封为魏公,得到九锡的最高礼遇,以表彰太祖特殊功勋,暗自咨询荀彧。荀彧认为太祖本是兴举义兵以匡扶朝政使国家得到安宁,秉承忠贞的心里,保持退让的真诚;君子用仁政爱人,不应该这样。

太祖于是心中不太舒服。太祖大军至到了濡须,荀彧生病了,留在寿春,因忧郁而死,当时年龄有五十岁,追封谥号为敬侯。

原文: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祖父淑,朗陵令,知名当世。

彧父绲,济南相。叔父爽,司空。

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官令。

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

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先是,彧言策谋士,进戏志才。

志才卒,又进郭嘉。太祖以彧为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唯严象为扬州,韦康为凉州,后败亡。

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

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

彧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 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或,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彧曰:“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

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

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以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

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妾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太祖由是心不能平。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

(选自《三国志·魏志·荀或传》) 扩展资料:《三国志》全书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

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叡分别写了武帝纪 、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 、刘禅为后主传;孙权称吴主传 ,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从篇幅来看,《魏书》约占全书的二分之一,《吴书》约占三分之一,《蜀书》约占将近六分之一,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在陈寿撰《三国志》以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可供陈寿参考取材。

但蜀汉不设有史官,仅有陈寿在蜀为官收集,这造成了蜀汉史料的缺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志。

荀彧字文若,是颍川郡颍阴县人,年少时,南阳人何黝看到他时认为他是异才,说:“这孩子是辅佐帝王的人才。”永汉元年,荀彧被举为孝廉,拜为守宫令。董卓作乱时,他要求外出做官吏,被任命为亢父县的县令。不久他就弃官回乡了。他对家乡父老们说:“颖川,是四面受敌的险地,一旦形势发生变化,这里常是兵家必争之地。应该赶快离开这里,不可久留。”故乡的人大多怀念故土,犹豫不决,恰好与荀彧同郡的冀州牧韩馥派车马来迎接他,邻里中无人愿随苟彧去冀州,荀彧就独自把他家的宗族领往冀州。然而到达冀州时,袁绍已经夺了韩馥的官位。袁绍以上宾之礼对待苟彧。荀彧估计袁绍最终成不了大事,而当时魏太祖为奋威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荀彧离开了袁绍投奔曹操。曹操非常高兴,说:“他就是我的子房啊。”

于是任荀彧为司马,当时苟彧才二十九岁。那时,董卓的 ... 陵迫天下,太祖就此询问苟彧,荀彧说:“董卓的暴虐太过分了,一定会因作乱而灭亡,不会有什么作为。”

兴平元年,太祖征讨陶谦,任命荀彧留守,恰逢张邈、陈宫用兖州为据点反叛曹操,暗中迎来了吕布。吕布到了兖州后,张邈才派刘翊告诉荀彧说:“吕将军特来帮助曹使君攻击陶谦,你应赶紧供给他的部队军粮。”众人听了都很疑惑,只有荀彧知道这是张邈作乱,立即统领军队作好防备,派人急驰去召东郡太守夏候敦。而这时兖州所属的诸城已经背叛曹操响应吕布了。当时太祖已经把军队全都调去攻打陶谦了,留下的兵很少,而督兵的将领官吏都与张邈、陈宫等勾结合谋。夏侯悖到达鄄城后,连夜诛 ... 数十名图谋反叛的人,众人才平定下来。豫州刺史郭贡带兵数万来到鄄城下,有人说郭贡与吕布合谋,城中人听了都很骇怕。郭贡求见荀彧,荀彧将前往,夏侯悖等人说:“你是一州的统领,前去一定有危险,不能去。”荀彧说:“郭贡与张邈等人,估计不是一向有勾结,如今来得这么快,主意一定还没有确定。趁他还没有确定时去劝说他,即使不能为我所用,也可以让他保持中立。如果我们先怀疑他,他将由恼怒而最终与张邈等合谋。”郭贡见荀彧毫不惧怕,认为鄄城不容易攻破,就带兵离开了。荀彧又与程昱定计,派程昱去劝说范县和东阿县的守将,最终保全了这三座城池,等待太祖归'来。

陶谦死后,太祖想要攻取徐州,回过头来再平定吕布。荀彧说:“从前汉高祖保有关中,汉光武占据河内,都是先深根固本以此为基础控制天下。这样,进攻足以战胜敌人,后退足以坚守。所以虽然屡有困难失败而终能成就大业。将军以兖州为根本首倡义事,平定山东祸乱,百姓没有不心悦诚服的。况且,黄河、济水之间是天下的战略要地,如今虽然有些残破,但仍可以凭此自保,这也是你的关中、河内啊。如果放弃吕布而攻打徐州,多留兵驻守,前方的兵力不够,少留兵驻守,后方的民众都会被征来守城,没有人手打柴。这时吕布如乘虚侵犯,民心就将更加危险,只有鄄城、范县、卫邑三城能保全,其余就不属于我们自己所有了,这样兖州也就丢了。假如徐州没有平定,那么将军你将回到哪里去呢?”太祖于是放弃了攻打徐州的计划。

《三国志》今注今译下载地址

只有翻译陈志,没有裴注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

祖父淑,字季和,朗陵令。当汉顺、桓之间,知名当世。

有子八人,号曰八龙。彧父绲,济南相。

叔父爽,司空。续汉书曰:淑有高才,王畅、李膺皆以为师,为朗陵侯相,号称神君。

张璠汉纪曰:淑博学有高行,与李固、李膺同志友善,拔李昭於小吏,友黄叔度于幼童,以贤良方正徵,对策讥切梁氏,出补朗陵侯相,卒官。八子:俭、绲、靖、焘、诜、爽、肃、旉。

音敷。爽字慈明,幼好学,年十二,通春秋、论语,耽思经典,不应徵命,积十数年。

董卓秉政,复徵爽,爽欲遁去,吏持之急。诏下郡,即拜平原相。

行至苑陵,又追拜光禄勋。视事三日,策拜司空。

爽起自布衣,九十五日而至三公。淑旧居西豪里,县令苑康曰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署其里为高阳里。

靖字叔慈,亦有至德,名几亚爽,隐居终身。皇甫谧逸士传:或问许子将,靖与爽孰贤?子将曰:“二人皆玉也,慈明外朗,叔慈内润。”

知 【典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典略曰:中常侍唐衡欲以女妻汝南傅公明,公明不娶,转以与彧。

父绲慕衡势,为彧娶之。彧为论者所讥。

臣松之案:汉纪云唐衡以桓帝延熹七年死,计彧于时年始二岁,则彧婚之日,衡之没久矣。慕势之言为不然也。

臣松之又以为绲八龙之一,必非苟得者也,将有逼而然,何云慕势哉?昔郑忽以违齐致讥,隽生以拒霍见美,致讥在於失援,见美嘉其虑远,并无交至之害,故得各全其志耳。至於阉竖用事,四海屏气;左悺、唐衡, ... 生在口。

故于时谚云“左回天,唐独坐”,言威权莫二也。顺之则六亲以安,忤违则大祸立至;斯诚以存易亡,蒙耻期全之日。

昔蒋诩姻于王氏,无损清高之操,绲之此婚,庸何伤乎!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

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会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立,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

而袁绍已夺馥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弟谌及同郡辛评、郭图,皆为绍所任。

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

以为司马,时年二十九。是时,董卓威陵天下,太祖以问彧,彧曰:“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

卓遣李傕等出关东,所过虏略,至颍川、陈留而还。乡人留者多见 ... 略。

明年,太祖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彧常以司马从。兴平元年,太祖征陶谦,任彧留事。

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潜迎吕布。布既至,邈乃使刘翊告彧曰:“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其军食。”

众疑惑。彧知邈为乱,即勒兵设备,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应布矣。

时太祖悉军攻谦,留守兵少,而督将大吏多与邈、宫通谋。惇至,其夜诛谋叛者数十人,众乃定。

豫州刺史郭贡帅众数万来至城下,或言与吕布同谋,众甚惧。贡求见彧,彧将往。

惇等曰:“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彧曰:“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

贡见彧无惧意,谓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又与程昱计,使说范、东阿,卒全三城,以待太祖。

太祖自徐州还击布濮阳,布东走。二年夏,太祖军乘氏,大饥,人相食。

主 据河陶谦死,太祖欲遂取徐州,还乃定布。彧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

今以破李封、薛兰,若分兵东击陈宫,宫必不敢西顾,以其间勒兵收熟麦,约食畜谷,一举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后南结扬州,共讨袁术,以临淮、泗。

若舍布而东,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 ... 皆保城,不得樵采。布乘虚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卫可全,其馀非己之有,是无兖州也。

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且陶谦虽死,徐州未易亡也。彼惩往年之败,将惧而结亲,相为表里。

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臣松之以为于时徐州未平,兖州又叛,而云十万之众,虽是抑抗之言,要非寡弱之称。

益知官渡之役,不得云兵不满万也。前讨徐州,威罚实行,曹瞒传云:自京师遭董卓之乱,人民流移东出,多依彭城间。

遇太祖至,坑 ... 男女数万口於泗水,水为不流。陶谦帅其众军武原,太祖不得进。

引军从泗南攻取虑、睢陵、夏丘诸县,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

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权一时之势,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原将军熟虑之。”

太祖乃止。大收麦,复与布战,分兵平诸县。

布败走,兖州遂平。古 ?嬉建安元年,太祖击破黄巾。

汉献帝自河东还洛阳。太祖议奉迎都许,或以山东未平,韩暹、杨奉新将天子到洛阳,北连张杨,未可卒制。

彧劝太祖曰:“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

翻译: 荀彧字文若,颖川郡颖阴县人。

荀彧年少时,南阳人何颙非常看重他,说:“是一个辅佐帝王的人才!”永汉元年,被荐举为孝廉,任守宫守。董卓之乱时,被任命为亢父县父,竟弃官回家。

他对父老们说:“颖川是四面受敌的争战之地,天下一有变故,就会经常成为 ... 要冲,应当赶紧离开此地,不要长久停留。”乡人之中很多都留恋本土,犹豫不决,没有追随的,荀彧只将自己的宗族迁到冀州。

自从太祖迎接天子到许都之后,袁绍内心不服。袁绍兼并北方之后,天下人都畏惧他的强盛。

太祖正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张绣在宛县打败太祖军。这一来,袁绍更加骄傲,给太祖写信,言辞无理而傲慢。

太祖大怒,出入的举动不同于平常,众人都说是因为失利于张绣的缘故。钟繇为这事问荀彧,荀彧说:“曹公是个聪明人,必不追咎往事,恐怕有其他忧虑。”

于是见到太祖询问,太祖便将袁绍的信给荀彧看,说:“我现在想要讨伐不义,而力量敌不过他,怎么办?”荀彧说:“古来在胜败场中较量的人,真有才能的,纵使起初弱小,也必将强盛,如果不是那号人,纵使起初强大,也容易弱小。从汉高祖与项羽的存亡,就足以看出这一点,现今同您争天下的人,只有袁绍罢了。

袁绍这人貌似宽容而内心忌刻,使用人之才而又疑人之心,而您明白豁达,不拘小节,用人唯才,这说明您在度量方面胜过袁绍。袁绍处事迟缓,优柔寡断。

往往错过时机,造成失败,而您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不守成规,这说明您在谋略方面胜过袁绍,袁绍治军不严,法令不行,士卒虽多,其实难用,而您法令严明,信赏必罚,士卒虽少,都争先效死,这说明您在用兵方面胜过袁绍,袁绍凭借世代门第,装模作样地玩弄小聪明,以博取名誉,因此很多缺乏才能而喜好虚名的士人都归附于他,而您以仁爱之心待人,推诚相见,不求虚名,自己的行动谨慎节俭,而赏赐有功的人无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诚正直、讲求实际的人士都愿意为您所用,这说明您在品德方面胜过袁绍。用以上四个方面的优点辅佐天子,扶持正义,讨伐不义之臣,谁敢不从?袁绍虽强,又有什么用呢?”太祖很高兴。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认为太祖应该晋升爵位为国公,以表彰他的特殊功勋,将此事秘密征询荀彧的意见。荀彧认为太祖发起义兵本来是为了匡正朝廷、安定国家,怀抱忠贞的诚心,保持退让的行动,君子根据高尚的道德而爱人,不应该这样作。

太祖从此对荀彧心中不满。正好遇上征伐孙权,太祖上表请派荀彧到樵地劳军,荀彧因病留在寿春,由于心中忧郁而死,当年五十岁。

第二年,太祖就升为魏公了。 评论说:荀彧才能出众,通达儒雅,有辅佐帝王的风范,然而预先看出了曹氏篡位的苗头,因而没有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