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之变的真相是什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公元755年,安禄山举兵造反,唐玄宗仓皇出逃,在马嵬这个地方,随行军士发动兵变,杀掉了宰相杨国忠,并逼死了贵妃杨玉环,史称马嵬之变。马嵬之变是玄宗天宝年间的一次大动荡,是唐代政治内部不同政治集团之间长期斗争的结果,它的发生绝非偶然。
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唐玄宗逃往四川,使这一斗争有了一个突发的缺口,从而使久蓄的矛盾斗争演化为一次流血事变。这就是说,当时最欲意处死宰相杨国忠和杨贵妃的人,一定是同他们有尖锐矛盾势难两立的人物,这个人正是太子李亨及其集团中人莫属。天宝年间宰相集团与太子集团之间的矛盾较量已非一朝一夕之事。起初,李林甫为了能够让武惠妃之子当上太子,迫害太子,导致太子惨死。后来,李亨得以继任太子。但是新宰相杨国忠依然和太子矛盾尖锐,从诸多方面制衡太子。
后来,安禄山举兵叛乱,对天宝政治结构造成了强烈冲击。宰相与太子集团之间的斗争不仅未因安禄山叛乱而缓解,反倒因政局的风云激荡使这一斗争更加激烈。而杨国忠在处置安史叛军中出现多次失误,导致局势一步步恶化,首先是多次挑衅导致安禄山造反,之后又让唐玄宗逼哥舒翰出关迎战导致局势更加一发不可收拾,最后皇帝被迫出逃,导致军队中王思礼、陈玄礼等将领对杨国忠更是不满,最后在马嵬一地发生兵变。兵变中,杨国忠被杀,紧接着,杨贵妃也被逼死。太子李亨掌握了大局,后来得以在灵武称帝登基。
马嵬之变其实也反映出两大集团之间斗争较量的内容。太子之所以要乘逃亡之际收拾杨国忠,正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实现夺权。由此可知,马嵬之变正是两大政治集团多年矛盾冲突、相互较量斗争的结果,这就是马嵬之变的真相。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7月15日,唐玄宗逃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北二十三里)。随行将士处死宰相杨国忠,并强迫杨玉环自尽,史称"马嵬驿兵变"。
第一种观点认为主谋是太子李亨,首先他要与杨国忠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其次李亨具有调动禁军的能力。
第二种观点认为宦官高力士。自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死后,外相权力只限于一般日常政务。李林甫、杨国忠均欲染指于政权核心。高力士在唐代首开宦官掌管中央政权的先例,“每四方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朝中官吏上呈的奏折都要先经过高力士,然后再上呈给皇帝,小事由他直接决断,这实际上已经是后来所谓的“内相”了。双方的权力之争势必水火不容。高力士就有了谋划兵变的动机。
其实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高力士与杨国忠的矛盾并不突出,更没有上升到不可调和的程度。高力士虽然拥有不小的权力,但并不具备操纵政局而与宰相抗衡的实力。他所做的只是上传下达以及自主处理一些琐碎的朝廷事务。史籍中也没有高力士和杨国忠互相攻讦的记载。
有记载的的是,杨国忠在皇太子李瑛被废之后,极力拥戴寿王李瑁,但最终李亨被立为太子。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想传位给李亨,杨国忠听闻此事后大惊。如果李亨即位,就意味着杨氏家族的败落,杨国忠也会性命不保。于是他赶紧通过杨贵妃“衔土请命”,终于使玄宗打消了这个念头。这必然激怒太子。蜀地是杨国忠的势力范围,是他的发迹之处。如果李亨入蜀,性命堪虞。李亨与杨国忠的矛盾已经上升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按照旧史的说法,兵变的首倡者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宦官李辅国是中介人,太子李亨只是被动的角色。其实,这样的记载是为尊者讳,掩盖了历史真相。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太子李亨同亲信密定之后,派李辅国去拉拢陈玄礼,密谋行动或许在长安城内就已开始。玄宗避乱出逃,离开京师时的全部队伍约有3000余人,殿后的太子李亨的后队人马就有2000人,其中包括禁军中的精锐部队——飞龙禁军。他的儿子广平王和建宁王在出逃的队伍中“典亲兵扈从”,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756年7月9日,李亨抵达朔方军大本营灵武。7月12日,李亨城楼,举行了简登基,改年号为至德,玄宗被推尊为太上皇。当天,肃宗就派使者前往四川,向太上皇报告这一消息。宋代史学家范祖禹评价说,肃宗至灵武称帝,此乃“太子叛父”,是“不孝”,也就是说,是一次政变夺权。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
因此历史也要符合统治者利益,为统治者服务
历史是人写的 ,
所以他个人观点一定会左右历史
能够写进历史也不一定担保能留得下来。
保留下来的也不一定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
真相,真相大概只有杨贵妃自己知道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由于事先没有防备,安禄山的军队势如破竹,很快便打到了潼关。
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六月九日,哥舒翰大败,潼关失守。演关一失,京师大门洞开,再无险可守了。
据(旧唐书・书见素传》记载:“是月,玄宗仓惶出幸,莫知所诣。杨国忠以身领剑南旄钺,请幸成都”。
《旧唐书・玄亲本纪》记载:“凌晨,自延秋门出,微雨沾湿、扈从惟宰相杨国忠、韦见素、内特高力土及太子、亲王。妃主、皇孙已下多从之不及。
六月十四日中午,玄宗一行到达兴平县西北的马嵬驿,由于粮食供应短缺,引发禁军哗变。左龙武
大将军陈玄礼得到太子的支持,将禁军的怒火引向宰相杨国忠以保证玄宗的安全。禁军杀死了杨国忠,并进一步包站通玄宗赐死杨贵妃。杨贵妃的两个姐妹,韩国夫人和国夫人也被乱兵所杀。事变以玄宗赐死贵妃而告终。
太子李享留下对抗叛军,禁军重新集结护卫玄宗入蜀。兵变的经过,《旧唐书・杨贵妃传》中有一段记载:“及关失守,从幸至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遺力土宣间,对日“賊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获已,与妃诏,遂縊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
《旧唐书・肃宗本纪》记载:“至马東顿,六军不进,请诛杨氏。于是诛国忠,赐贵妃自尽。车驾将发,留上在后宣論百姓。众泣而言曰:'逆胡背恩,主上播越,臣等生于圣代,世为唐民,愿力一心,为国讨賊请从太子收复长安。"玄宗闻之日:此天启也。・乃令高力士与寿王聞送太子内人及服御等物,留后军厩马从上。
马嵬兵变,是唐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事件。它标志着唐玄宗统治的结束和唐肃宗统治的开始,在唐代政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