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的原理和机制有什么不同?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的原理和机制有什么不同?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的原理和机制不同点:

1、静息电位及其产生原理和机制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膜内外的电位差。生物电产生的界得斤活皮原理可用"离子学说"解释。该学说认为:膜电位的赵产生是由于膜内外各种离子的分布不均衡,以及膜在不同情况下专销握控,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所造成的。

在静息状态下,局握甲达肉江景互必加外细胞膜对K+有较高的通透性,而膜内K+又高于膜外,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细胞膜对蛋白质负离子(A-)无通透性,膜内大分子A-被阻乱止在膜的内侧,从而形成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

这种电位差产生后,可阻止K+的进一步向外扩散,使膜内外电位差达到一个稳定的数值,即静息电位。因此,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所形成的蒸宽电-化学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和机制

细胞膜受刺激而兴奋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扩布性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一个连续的膜电位变化过程,波形分为上升圆复举强相和下降相。

细胞膜受刺激而兴刻奋时,膜上Na+通道迅速开放,由于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电位比膜内正,所以,Na+顺浓度差和电位差内流,使膜内的负电位迅速消失,并进而转为正电位。这种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电位梯度,阻止响课象术居苏Na+继续内流。

当促使Na+内流的浓度梯度与阻止Na+内流的电位梯度相等时,Na+内流停止。因此,动作电位的上升相的顶点是Na+内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的原理和机制有什么不同?

扩展资料:

动作电位形成条件:

①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膜外,而细胞外钠离子、钙离子、氯离子高于细胞内,这种浓度差的维持依靠离子神校在本又游泵的主动转运。(主要是钠-钾泵(每3个Na+流出细胞,就有2个K+流入细胞内。即:Na+:K+=3:2)的转运)。

②细达精扬干检基直被给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例如,安静时主要允许钾离子通透,而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时又主要允许钠离子通透。

③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阈刺激或阈上刺激。

在细胞膜上任何一点产生的动作电位会不衰减地传播到整个细胞膜上,这称之为动作电位的传导。如果是发生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又称为神经冲动。

以神经元为例,动作电位沿轴突的传导是通过跨膜的局部电流实现的。给轴突的某一位点以足够强的刺激,可密使其产生动作电位。此时该段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发生暂时的翻转,即由安静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转化为频例展兴奋时的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状态,称其为兴奋膜。

兴奋膜与周围的静息膜(未兴奋的膜)无论在膜内还是膜外均存在有电位差,同时细胞膜的两侧的溶液都是导电的,所以兴奋膜与静息膜之间可发生电荷移动,这种电荷移动就是面两免局部电流。在膜外侧,电流从静息标试争考节膜流向兴奋膜;在膜内宣法侧,电流由兴奋膜流向静息膜。

结果使静息膜膜内侧电位升高而膜外侧降低,即发生了去极化。当去极化使静息膜的膜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大量钠通道被激活,引起动作电位。此时,原来的静息膜转变为兴奋膜,继续向周围的静息膜传导。

因此,所谓动作电位的传导实际上就是兴奋膜向前移动的过程。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的轴突与周围静息膜之间都可以产生局部电流,因此可以向两个方向传导,被称之为动作电位的双向传导。

动作电位在传导过程中是不衰减的,其原因在于动作电位在传导时,实际上是去极化区域的移动和动作电位的逐次产生,每次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度都接近于钠离子的平衡电位,可见其传导距离与幅度是不相关的,因此动作电位幅度不会因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极快,但不同的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变化很大。例如,人体的一些较粗的骨髓纤维传导速度可达100m/s,而某些较细的无髓纤维的传导速度甚至低于1m/s。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动作电位